新闻 专题 文旅 评论 深度 视频 图片 104.7

迪庆非遗:活态传承焕生机 文旅融合谱新篇

作者:和靖云 何帝龙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7日 15:48:17
图片

 

 
 

傍晚时分,夕阳为维西县保和镇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镀上一层金边。锣鼓声起,维西大词戏古乐团的老中青三代成员围坐一堂,潜心打磨《岳母刺字》选段。这支特殊的乐团,正用跨越二十载的坚守,让这门拥有几百年历史的“戏剧活化石”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近年来,我州各族群众以坚守护传承、以创新促发展,让非遗瑰宝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生,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助推文化繁荣的坚实路径。

 

 

坚守传承,让千年非遗焕发新生

维西大词戏是全国300多种戏曲中独有的剧种,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融汇傈僳族、纳西族、藏族等多民族文化元素与汉族戏曲体系,高亢唱腔搭配质朴表演成就了滇西北戏曲的璀璨华章。这门艺术曾一度濒临失传,是一群文化爱好者改变了它的命运。

维西大词戏古乐团副团长普志忠说:“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组建了维西大词戏古乐团,主要以弘扬民族文化、发掘宝贵遗产、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服务农民、服务基层为己任。队员有纳西族、藏族、白族、普米族等,涵盖农民、工人、下岗职工等各行各业的爱好者。”
20多年风雨兼程,乐团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30多人,不仅培养了省级、县级传承人,更获得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县级集体等荣誉。
针对年轻人忙于生计导致的传承断层问题,古乐团的老干部、老领导、老军人、老专家、老艺人“五老”进校园、进社区主动带新,让传统艺术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我对大词戏非常感兴趣,退休后就积极加入了大词戏古乐团。”维西县大词戏古乐团学员陶冠英说,“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非遗保护好、传承好,我会认真学习各位老师的大词戏唱腔,一同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如今,迪庆已建成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完成大词戏、格萨(斯)尔等濒危项目数字化建档,健全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涵盖280项代表性项目、558名代表性传承人,构建“传习中心—传习所—传习点”三级网络,15个中心、69个传习所、135个传习点常态化开展传承活动,年均培训传承人超1000人次,推动非遗民众普及率提升至90%。

 

 

文旅融合,让非遗成为发展引擎

在迪庆,像维西大词戏这样的非遗保护实践遍布城乡,让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让文化传承融入日常。

在独克宗古城非遗体验中心,建塘锅庄舞、藏香制作、唐卡绘画等项目的免费教学常年不辍,让游客在亲身参与中直观感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该中心负责人德吉拉姆表示,每天来体验、了解非遗的游客很多,即使淡季都有300人以上,这个平台不仅展示文化,更促进了各民族团结。
迪庆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2025年创新推出四条“跟着非遗去旅行”主题旅游线路。仅国庆期间,相关线路就接待游客7.8万人次。全州非遗站点场馆全年累计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非遗旅游已成为迪庆旅游的一张名片。我们不仅让游客有更多参与感,还把非遗转化为旅游商品,推出文创产品,让游客深度感受迪庆丰富的民族文化,同时促进消费和商品供给。”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唐浚泷说,“接下来,我们还将紧紧围绕非遗、文物等文化供给,将迪庆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让迪庆的文旅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鲁茸追玛

  • 新华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西藏
  • 光明网
  • 求是
  • 人民网

迪庆藏族自治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香格里拉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8 DESIGNNTEND ALL RIGHTS RESERVED

云新网前审字2008-002、2008-003号 滇ICP备09000927号   滇公网安备5334000200010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53120250005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7-8881015  举报邮箱:70835107@qq.com 

本网站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87-8881015  举报邮箱:708351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