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显示,流感已成为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呼吸道样本检测阳性率第一的病原体,占比达17.5%,而鼻病毒感染率也居高不下。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二科主任何花提醒,冬季是鼻病毒感染高发期,公众需分清不同呼吸道病毒感染特点,科学做好防护与应对。
鼻病毒是怎么传染的
何花介绍,鼻病毒是常见的病毒病原体之一,更是普通感冒(俗称“伤风”)的主要诱因,占所有感冒原因的30%至50%。这种病毒全年会发病,主要通过飞沫进行传播,也能在器物表面存活数日,通过“器物—手—鼻”的接触传播。
人群对鼻病毒普遍易感,其中3岁以下儿童是重点易感群体。与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相比,鼻病毒感染的核心特点是“轻症为主”,但容易与其他病原体合并感染。
不同病毒感染症状有何区别
很多人会混淆鼻病毒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症状,何花对此进行了清晰区分:
鼻病毒感染:成人多为低热或不发热,核心症状是鼻塞、流涕、咽痛;儿童会出现发热、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婴幼儿可能伴随拒吃奶的情况,部分儿童还可能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大龄儿童和成人症状类似鼻病毒感染,但2岁以内婴幼儿高发,可能先发热、流涕、鼻塞,随后转为气促、胸闷、憋喘,严重时会发展为细支气管炎、肺炎。
流感:全人群易感,婴幼儿、有基础疾病者和老人需警惕重症。全身症状更突出,表现为发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头痛,同时伴随咽痛、咳嗽、胸闷等。
何花提醒,目前临床接诊中,多数呼吸道感染以流感H3N2为主导,不少是流感伴随鼻病毒感染,也存在鼻病毒合并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或细菌感染的情况,需注意观察症状变化。
鼻病毒感染有哪些危害
“对多数健康成人和大龄儿童来说,鼻病毒感染症状持续7至10天会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何花表示,但特殊人群感染后风险更高。
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力较低者(如慢性病患者、免疫缺陷者),可能引发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已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可能加重病情。
少数患者会出现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眼部不适,部分人可能发展为鼻窦炎、中耳炎,儿童症状通常比成年人更严重。
如果出现持续发热超过3天、精神萎靡、气促、胸闷、呼吸困难、憋喘、面色青紫,或嗜睡、头痛、不饮水、脱水等情况,需立即就医。
预防要做好4点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外出归来或接触公共物品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按六步洗手法洗手至少20秒;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
保持室内通风:经常开窗通风,减少病毒在室内停留的机会。
提高自身免疫力: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
减少接触感染源:避免与感冒患者近距离接触,必要时双方佩戴口罩;不共用碗筷、水杯等物品。
对症护理,不盲目用药
居家护理:低热或轻微咳嗽时,可通过生理盐水或海水喷鼻、温湿毛巾覆鼻、睡觉时抬高头部等方式缓解鼻塞;多喝温水,保证休息,避免辛辣食物。
用药原则:体温超过38.5℃时,3个月以上婴儿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1岁以上可使用布洛芬;咽痛、咳嗽无需急于用药,避免滥用复方感冒药。
就医指征:出现持续发热、剧烈咳嗽伴憋喘、胸闷、精神萎靡、耳朵疼,或婴幼儿抓挠耳朵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康复标准:停药后24小时体温正常,原有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体力恢复即可,无需过度休养。
这些误区要避开
何花强调,应对鼻病毒感染,不少人存在认知误区,需及时纠正。
一有不适就喂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等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盲目使用反而有害。
孩子不发热就送幼儿园:症状未完全缓解时,仍可能传染他人,需等体力恢复后再返校。
多种复方感冒药叠加使用:可能导致药物过量,增加健康风险。
给孩子捂汗退烧:容易引发脱水,不利于体温调节。
一咳嗽就赶紧吃药:轻微咳嗽是身体的防御反应,无需急于用药。
责任编辑:杨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