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
“十四五”规划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一是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20年的103.5万亿元到2024年突破134.9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8.1%上升至19.4%。二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十四五”明确提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的核心目标和“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任务。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农业增加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2020年的30.5%升至2024年的32.2%,中国人均主要农产品和消费量均超出世界平均水平;2020年至2024年中国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23.3%,制造强国基础更加巩固,中国工业发展水平不断迈向中高端,“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7.08%提高至18.01%,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快速增长,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从2020年的50.4万亿元升至2024年的76.56万亿元,占GDP比重从54.5%上升至56.7%,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三是粮食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超过1.4万亿斤,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大局。四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效果显著,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五是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六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从2020年的77.93岁提高到2024年的79岁,提前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行列。高等教育进入较高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20年的54.4%上升至2024年的60.8%。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5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7亿人。同时,“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和谐稳定,对外开放广度、深度和质量不断提高,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
“十四五”期间总体进展符合预期,总体完成率较高,成功开启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阶梯式递进推动现代化建设与“十五五”规划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也是“十五五”规划的主题,即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具体体现在“五位一体”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一)以全体人民福祉为中心的发展目标
以全体人民福祉为中心的发展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观上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重要的体现,它强调人民既是发展的主体,更是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实现这一目标要以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其物质生产基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考虑综合成本与综合效益,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社会账、生态账、文化账。
(二)全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任务作出说明: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也是“十五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和要求,核心是要统筹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和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同时,要统筹好各类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各类人群有能力、有意愿消费,从而增强全社会总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激发居民消费,创新各类消费场景,持续改善和优化消费环境。二是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一方面,充分发挥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相关公共项目投资的带动性,引领社会投资。另一方面,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为民间投资营造公平市场准入环境,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机制,为民间投资参与新型基础设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创造有激励性的、有稳定预期的政策环境。三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点监控产能利用率较低的行业,以环保作为主要标准淘汰低端产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充分发挥法治的作用以及行业协会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引导企业创新,减少“内卷”。另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全面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
“十五五”期间的社会高质量发展,包括教育强国建设、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等方面。
一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是全面实现高质量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中之重,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支撑,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公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二是全面建设健康中国。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教育、健康、社会保障指标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十五五”期间实现高质量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基础,更加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设健康中国是“十五五”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四)全面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
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时代创新性、广泛渗透性等重要特征,对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融合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发展态势来看,“十五五”时期仍是文化发展的黄金期,这就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创新力和政策引导作用,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进一步满足全体人民对日益增长及多样化的文化产品需求。
(五)全面实现生态高质量发展
尽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仍旧面临诸多挑战。大气污染治理已进入深水区,超标排放、环保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和低效失效等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河湖海湾沿线污水收集处理不到位,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直排问题突出,汛期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局部地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较为突出;大宗工业固废历史堆存总量大、风险高,退役动力电池等“新三样”固废问题日益凸显。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下,守住生态环保底线也是“十五五”时期发展的重要任务。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十四五”时期我国在多领域成效显著,为高质量发展奠基。“十五五”将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统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挑战,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作者单位:中共迪庆州委党校石海鹂邵学琴)
责任编辑:鲁茸只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