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文化的传承者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和向东 发布时间:2018-12-09 10:20:07

▲和向东 (文/图)

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

出生于维西县白济汛乡上河江桥村民小组的傈僳族青年余尚权在创业的道路上致力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傈僳族文化的奉献精神令人赞叹!

1998年余尚权初中毕业,考上昆明的一所中专学校。由于家里贫穷,父母没有让他去昆明读书。1999年,余尚权补习了一年初中,2000年考上云南商贸旅游学校。为了供他读书,家里卖了耕牛,弟弟妹妹也被迫初中辍学。2004年中专毕业后,他在昆明创办创艺传媒广告公司,2008年公司遇到困境而破产倒闭,他无奈之中回到维西另寻出路。2008年至2015年,他先后当过小学代课老师、养殖场主、驾驶员、小工头。2015年,他成立维西绿宝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7年8月7日,他牵头成立维西傈僳族发展研究会白济汛乡傈研分会。

白济汛乡傈研分会是维西傈僳族发展研究会下属的唯一一个分会。分会不是在编单位,没有资金来源和办公场所。分会长余尚权腾出家里的几格房间供分会办公和傈僳族服饰、手工艺品、弩弓、手磨、乐器、、生产生活用具等展览使用。

白济汛乡傈研分会成立一年多来,余尚权扛着摄像器材,深入傈僳山寨,走访民间艺人,调查搜集整理濒临失传的瓦器及祭祀仪式上的祭词,为挖掘和传承傈僳族文化殚精竭虑,初有收获。

在余尚权所调查采访的民间艺人当中大多是身体欠佳的老人。白济汛村委会新塘房组的老艺人宗妹今年已有82岁。宗妹奶奶说,由于自己年老体衰,会唱也唱不起了,会跳也跳不动了。今年已有75岁的上河江桥组的和尚平会木工、打铁、编竹器,当过民办老师和生产队会计、队长,会演奏菊律(竹笛)、起贝(四弦琵琶)、吉资(二弦提琴)等乐器。2009年6月3日,和尚平被命名为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尚平于2010年2月9日身患半边风之后,行走有点不便,手指也有点僵硬,演奏菊律、吉资、起贝等乐器不再像过去一样灵活自如了。1950年出生的余新光是统维村白浪洛组人。余新光从14岁开始上山放羊的时候砍来竹子制作菊律,之后又学会了加工制作起本、吉资、马果(口弦)等乐器。余新光说,制作吉资、起本要用椿木、柏木、漆树木、板栗木。只有用这些树种板材制作出来的乐器才能奏出好听的音乐。余新光加工制作的乐器质量上乘,供不应求,靠此技艺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余尚权说,共元村的传承人李汝军、共恩村委会主任蜂玉光、起本传承人余忠、共乐村余功、白济汛村余胜华等同志在调查走访中提供了方便。他说,自己虽然有满腔热血,但没有这些热心人的支持是寸步难行的。 2017年12月30日,央视传统文化大型纪实纪录片《原声中国》栏目组在叶枝镇新洛村拍摄《傈僳族祭天古歌》,2018年1月2日封镜杀青。由于此前余尚权虽然拜访过祭天大师余金全,但拍摄的视频资料只是零星的,借此央视拍摄的机会,他“乘机”占好偏僻的机位,通宵熬夜,拍摄了余金全口诵的《祭天古歌》,留下了珍贵的视频资料。

2018年春节期间,余尚权策划组织傈僳族村民背着肉、鸡、大米等生食到猴子岩大峡谷开展祭山神、对歌、瓦器器、吹树叶、射弩、泡天然温泉等活动。


2018年5月1日至2日,白济汛乡傈研分会举办了为期两天的首届傈僳族木刮、瓦器传承培训暨傈僳族开播节祭山活动。精通起本、吉资、菊律“三大件”乐器的余新光、余明光、余国清、余贵荣等民间艺人为各村、组的120名学员传授吹、拉、弹、唱技艺和木刮、瓦器传统舞蹈,提高了学员的木刮、瓦器功底和水平。

2018年8月7日举办傈僳族《玛米瓦器》研讨会暨白济汛乡傈研分会成立一周年工作总结汇报会。民间老艺人余新光详细介绍《玛米瓦器》。余尚权的父亲余贵生是《玛米瓦器》的权威行家,他能说会唱,对余尚权搜集整理《玛米瓦器》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收他为徒。与会者看了余尚权拍摄制作的《玛米瓦器》视频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也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和点赞。

2018年10月13日至15日,云南省民族学会傈僳族研究委员会四届四次会议暨傈僳族迁徙走廊与一带一路研讨会在维西召开。白济汛乡傈研分会表演的舞蹈《傈僳族孝道礼仪——来亨措》第一次在研讨会举办的文艺晚会上亮相,来自中国、泰国、缅甸、美国的与会代表对此节目的原生态表示赞赏。

一年多来,余尚权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共元村、思底村的傈僳族提前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共恩村的尼瓦器(鬼跳舞)比较独特。就整个白济汛乡傈僳族木刮而言,有措鲁木刮(老人调)、玛米木刮(修坟调)、措史木史木刮(哭丧调)、措来木来木刮(情歌调)、名依木刮(劳动调)、咱花木刮(迎亲调)、阔时木刮(过年调)、亨多木刮(起房盖屋调)、阿尼洛木刮(放牛调)、阿月洛木刮(放猪调)等曲调各异的种类。陪同余尚权一起调查走访的专家称赞白济汛乡是傈僳族瓦器和民歌走廊,是很有挖掘整理和传承价值的。

余尚权坦言道,他做傈僳族民族文化,只有靠家里的饭店收入支撑,许多与他一同做民族文化的创业者由于没有短期回报而纷纷改弦更张。眼看家乡的民间艺人不断离世,他焦急、心疼。他说,他有一颗民族心、民族魂,挖掘抢救傈僳族文化责无旁贷。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仍然信心满满。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今年他还考上了河北科技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函授)专业。

责任编辑:李晓翠 实习生 布内

上一篇:画冬天

下一篇:地名治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