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在三伏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郭增吉 发布时间:2020-07-20 09:42:50

人们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中国的版图大,因地而异,但大部分地区都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

中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感谢老祖宗为我们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一个节气又分出三候,一候才区区五天,不可谓分得不细致。这是多少年经验的积累,多少代智慧的结晶,使后人省却了许多没必要的尝试,只要按节日的纲领性提示去做,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伴随着节气,民间还有许多农谚,更是老道经典,富含哲理。比如: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伏天,因为天气炎热,必须有充沛的雨量互补。没有充足的光照,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但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对作物成长又十分不利。如果夜里下雨,白天日照,风调雨顺,那才真该感谢悠悠上苍了。

人们或许期盼着能在一年中只有春秋两季,温温暖暖,凉凉爽爽,不受严寒之虐,不遭酷暑之苦。其实,大自然有自身的规律。没有严寒,便没有小麦的生长;没有酷暑,便没有稻谷的丰收。阳光普照了万物,温度催生了成熟。“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也只能喊喊而已,我们需要的是掌握、适应规律,而不是改变和破坏规律。小时候学习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等诗句,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的,觉得农民辛苦,为农民鸣不平。现在想来,这就是规律。太阳高照着,除掉的草才会被晒死。乘着炎热的太阳抢收麦子,才能避免遭到雷雨天气的侵袭。当然,农民可以更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减少自然伤害,发挥最佳效果。

暑热是个外在的表象,无须谈暑色变。白居易有诗云:“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白氏深深懂得个中三昧:心静自然凉。

我们大都是凡夫俗子,没有那么高深的境界,但稍稍留意一下,池塘的蛙鸣,柳荫的蝉唱,盛开的荷花,游走的流萤,雨前的云起,雷后的风吹,处处都有凉意丛生呢。至于“东边日头西边雨”的现象更是伏天常有的现象。俗话说“夏雨隔牛背”,以牛脊梁为界,左边淋着雨水,右边却晒着太阳。你喜欢雨水浴,可以站在牛的左边,喜欢日光浴,不妨溜到牛的右边,老天爷可是够幽默的。

别忘了,大暑节日,各地还有各自的食俗,比如,山东地区的“喝暑羊”(即喝羊肉汤),广东地区的 “吃仙草”,台湾地区的吃凤梨,而河南则有数伏包饺子之说,名为吃福疙瘩。十里不同俗,但每个风俗都有着共同的寓意,就是幸福、祥和、快乐、平安。

责任编辑:卓玛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