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妈的眉毛酥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杨洪程 发布时间:2025-09-16 10:32:59

我第一次品尝眉毛酥是41年前的事情了。中秋节前一天,阿妈请了二姨妈来家里做眉毛酥。在此之前,我们家从来没有做过眉毛酥,我生活的保和镇街面上也从未见过眉毛酥。我对眉毛酥的认知只停留在阿妈用语言勾画的印象里。

上午9点,我们家做眉毛酥的工作开始了,阿妈与二姨妈是主角,我们兄妹几个是配角。阿妈分配给我的任务是招呼火候。、

前一天,阿妈已经把豆沙馅做好了。今天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和面。阿妈先是拿出面粉来过秤,之后将猪油、白砂糖、香油、冰糖等逐一过秤。阿妈和二姨妈和面的动作很娴熟,她们一边和面一边谈天说地,其聊天的内容自然离不开眉毛酥。

二姨妈说:“你的手艺是跟姑妈学来的吧?姑妈是做家常的高手。以前,姑妈跟着她的婆婆学手艺,煮酒、熬糖、做豆腐样样精通,还会做眉毛酥、绿豆糕等特色点心。”

二姨妈的话将阿妈的往事一件件一桩桩呈现在我的眼前。阿妈没有上过学。先后在维西县铁工厂、木器社工作,属于集体企业。1979年,木器社解散,阿妈失去了工作。就像二姨妈说的那样“饥荒三年饿不死手艺人”,阿妈青少年时期向外婆学的做豆腐、做凉粉等手艺派上了用场,转行做豆腐、喂猪,当起了个体户。当地人有句话:“天下最辛苦的事情就是煮酒、熬糖、做豆腐。”尽管很辛苦,但阿妈感到很幸福,用她的话说就是:“我用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能养家糊口,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到了1984年,我们兄弟俩都参加了工作,一家人从温饱生活直接进入小康。那时,干部职工的工资不高,我每个月工资54元,阿妈月收入在200元以上,是我的四倍。一家人收入可观,我们住进了新建的二层楼房,一家人穿得体面,吃的也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这种转变让我第一次品尝到人间美味“眉毛酥”。

面和好后,阿妈与二姨妈很快就进入“制皮和成型”程序。这道工序比较复杂,看得我眼花缭乱,只见阿妈与二姨妈将油水面团按成边薄中间稍厚的圆皮,包入油酥面团,收口成圆球形,收口向下,放在案板上,擀成圆饼形,然后将圆饼面坯擀成长方形面皮,由两端向中间叠为三层,再擀成长方形面皮,抹上适量清水后,由外向内卷成圆筒;最后将圆筒拉捏成圆条,切成剂子,并将剂子竖放于案板上,按扁、擀成圆皮。完成制皮工作后,阿妈与二姨妈各取一张皮,包入豆沙馅心,对折成半月形,将一角向内塞进、捏拢边口,在边口处捏出绳状花边,形如眉毛,栩栩如生。

烤制眉毛酥最能检验人的恒心、细心。我们家烤制眉毛酥的设备很简陋,甚至有些原始。烤制眉毛酥的设备由上中下三层组成:中间层为一个圆形的铸铁盘,直径40厘米,用于放置眉毛酥;上层和下层各为一个燃烧炭火的平底火盆,上层叫上火,下层叫底火。阿妈告诉我们:“烧火的才是师傅!你们一定要按照我说的去做,把握好火候。火候把握好了,眉毛酥就成了。”

“上火”和“底火”将温度恰到好处地传递给铸铁盘上的“眉毛酥”,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甜味道,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强烈刺激着我们的味蕾。看到我们垂涎欲滴的样子,阿妈说:“快了,再等12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眉毛酥终于出锅了,一个全新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肤白如雪,状似眉毛!阿妈将刚出锅的眉毛酥一个个放在粉红色的小方纸上,尔后,按从大到小的秩序递到我们手上。手捧雪白的眉毛酥,一种难以言表的香甜味道扑鼻而来,我恨不能一口就将其吞进肚里。也许是太激动了,我手中的眉毛酥表层随着风化作雪花飞舞起来。阿妈见状对我说:“要一只手捧住眉毛酥,另一只手遮住眉毛酥,不然,风一来,眉毛酥表层就会飞了。”

听了阿妈的话,我尴尬地笑着说:“这眉毛酥不仅做法有讲究,连吃法都有讲究。”

二姨妈边夸赞眉毛酥边问阿妈:“眉毛酥在维西传承好多年了吧?”

阿妈笑着回答:“我听我的阿妈说,200多年前,眉毛酥手艺从江浙一带传入维西。因此,在多数人的认知里,眉毛酥是一道苏式糕点,其实眉毛酥还有川味的。维西眉毛酥的技艺代代相传,制作工艺复杂。分为甜口和咸口两种,甜口的主要以豆沙、枣泥或核桃加白糖入馅,还可辅以少许玫瑰,以增加其清新的口感;咸口的眉毛酥其内馅有火腿肉丝、香菇丝,鲜香可口。”

到今年,阿妈去世19年了,我们家的那套制作眉毛酥的原始工具已经寻不到踪影,也没有人会做阿妈的眉毛酥了。然而,阿妈的眉毛酥却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心。

责任编辑:鲁茸只玛

上一篇:生命的礼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