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以下简称《王国》)作者约瑟夫·洛克(1884-1962),美籍奥地利人,著名植物学家、社会学家。1922年5月,以美国国家农业部特派专员的身份来到中国,并在云南丽江设立总部,采集动植物标本和珍稀植物种籽。此后,在中国生活的27年时光里,洛克主要居住在丽江,并转向纳西东巴文化研究。1962年12月5日,洛克在檀香山独居的家中病逝,享年78岁。 据《约瑟夫·洛克生平年表》载,他曾两次进入迪庆州境内考察探险。第一次:1923年10月起,用3个多月的时间环绕迪庆一周。第二次:1931年3月,探访东巴教圣地白地及哈巴雪山,历时10天。1936年2月3日,洛克租飞机航拍了虎跳峡全景照片。 作为植物学家,他在这一区域内累计收集到6万份植物标本,于1934年交美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见《国家地理》W德·C·拉温耐尔签收凭据)他寄回美国的具有明显免疫力的栗树种,以及云杉、冷杉、铁杉、松树和桧树的种籽,经培育后茁壮成长,大大丰富了美国国家植物园。报春花、飞燕草、龙胆等开花植物,很快在旧金山、圣佛兰西斯哥等地的公园里繁殖开来。另外,他还制作了1600多种鸟类和哺乳动物标本。洛克收集生物品种之多、数量之巨,显示了他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工作能力。 作为社会学家,洛克以丰博的学识,外来者的敏锐目光,凭借实地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和熟练操作的相机,把这一区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神奇的人文风情介绍到国外,让世人知晓存在于“地平线”之外的香格里拉,知晓了中国西南众多民族的历史和现状。洛克的名声随之传遍世界。 洛克编著的《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揭示了纳西象形文字的起源时间,探讨了东巴经书、象形字和哥巴文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东巴经宗教内涵中的珍贵价值,披露了纳西祖先们的基本生活,在纳西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洛克被誉为“西方东巴文化研究之父”也是当之无愧的。 1944年底,约瑟夫·洛克到坎布里奇(旧译剑桥),得到哈佛-燕京研究所所长斯格·伊里西佛的支持和帮助,决定为他出版《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两卷巨著。 《王国》从资料汇集到编撰成书,花了近12年时间。何谓“古纳西王国?”它指的是“云南西北部、西康、西藏和四川西南部的纳西人(汉人称之为麽些)所居住地区。”(见《王国》前言)作者在这本书中全面论述了滇川地区纳西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地理和生态环境。书中不仅旁征博引许多中国历史资料、外文资料和地方民间口碑传说,还有实地调查获得的大量历史材料,写出数万字按章节排列的文字,还配有作者拍摄的255副黑白照片,更使这本书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实证性。《王国》中所记录的有关这一地区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各方面的纪实性文章,为后来人们对这里世居民族的深入研究,特别是一些已消失的文化现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典史料。而配发的那些摄影图片,更是颤响着历史足音的孤本,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王国》中文译本的出版经过 1962年7月,丽江地区创作组的金卓桐、木丽春二人到迪庆州深入生活(当时迪庆州由丽江专区代管)。在德钦县城逗留期间,听说该县公安局从茨中教堂收缴到两部洋书,赶去询问。果然见到两本有土基大小的英文书籍,便以丽江专区名义将两书征集到丽江。当时文教科孙致和科长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精通英文,看到两部书原来是约瑟夫·洛克撰写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和《纳西-英语百科辞书》原版,十分惊喜,立即把书送呈时任丽江县委书记徐振康处理。徐书记是云大外语系毕业生,他认真阅读了两部洛克原著后,认为极有收藏价值,嘱丽江县文化馆妥善保管,恰逢云南省博物馆来人收集文物,收走了这两部书。后来,在纳西族学者周汝诚老先生的推荐下,当时的云南省委副书记孙雨亭、副省长张冲对该书给予高度关注,1965年同意云南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所候云岳所长的建议,邀请到刘宗岳先生(曾任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的英文秘书)翻译此书,并由刘明珠女士协助刘老先生工作。刘老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译出初稿。1976年,历史研究所指派本所民族组刘达成对译稿进行初步审校和文字润色,然后油印成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时值“文革”,故封面印有“供批判用”4字。 1998年初,原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安平生从北京托云南省工商联副主席鲁新建,把当年《王国》译稿转送到云南美术出版社。美术社总编辑彭晓、社长周文林,以出版家和文化人的独特眼光看这部书的重要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立即作出购买版权、尽快出版的决策。其间,纳西族学者、知名人士宣科、郭大烈出力甚大。后经纳西族学者杨福泉和刘达成研究员数月努力,完成这部巨著的最后审校工作。1999年5月,《王国》正式出版。2013年1月,《王国》重印,并列入“西方学者云南探险译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