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县委书记姜仕坤(中)生前在马场乡战马村了解群众农业生产情况(资料照片)。 姜仕坤,贵州晴隆县原县委书记。从放牛娃成长起来,立下“只要县里还有一个人没有脱贫,我就不能休息”的誓言,但常年高负荷工作,却最终让这个硬汉倒下,年仅46岁; 蒋富安,四川美姑县四峨吉村原第一书记,劳累猝死,告别26岁的青春。送别时,村民泪流满面:“你不是说好今后有了娃,也要送到村里幼儿园么?” …… 2013年至2016年间,120多名共产党员牺牲在反贫困斗争的决战场上,用生命与付出铺就百姓致富路。 乌江滚滚,在武陵山中逶迤蜿蜒。峡谷间,一艘艘小船正浮于江面,逆流而上。在村支书的带领下,一口刀村的村民们带着被条、猪油、斗篷……彻底搬离这座困住他们的大山; 六盘山下,定西在这场艰苦的鏖战中,“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走出了一条造血式扶贫新路; 吕梁山深处,一座座新村迎来易地扶贫搬迁的新主人,告别深山沟的乡亲们带着希望开始建设他们的新生活。 不屈于命运,不甘于贫困,竭尽拼劲、韧劲和闯劲,以伟大的决战标注民族精神的新高度 有一种精神叫“不屈”,推开甘肃定西扶贫开发纪念馆的大门,它扑面而来。 定西,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三成。不毛的土山、漫天的黄土和山坡上踟蹰的放羊人,是人们最深的记忆。风沙吹了一年又一年,吹得人们脸上的皱纹沟壑一样深。 难道这里的土地只能生长贫穷? 定西人不信! 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龙滩村,村民杨应弼一家在自家院子里从水窖中取水(2016年7月27日摄)。 干旱缺水,定西人就发明“水窖抗旱法”。截至目前,定西已挖了30多万眼水窖;降雨少,小麦不行,就摸索种土豆,成了全国土豆三大主产区之一;冰雹多,地上庄稼常遭灾,就种根茎类药材,发展成全国中药材种植、加工和交易的重要基地。 有一种信念叫“不甘”,它鼓舞着人们铆足一股劲改天换地。 贵州省织金县核桃寨地处群山深处,无路,背篓伴随这里每一个人生。 娃娃在背篓里长大,又继续背着背篓起早摸黑在大山里讨生活。一条布满脚印的山中小道,当地人走起路来大都是身子向山壁一侧倾斜,脊背微拱,一手扶着土石树木,一手反背在后,托着背篓,抬头望向前方——这个姿势仿佛成了历史的定格。 背篓太小,装得下几口人的生计,却装不下一家人的幸福。山里的好东西运不出去,山外的好日子也背不进来。村民好不容易喂大的猪,准备赶到山下卖个好价钱,常常还没等赶出山,猪便累死在半路。老人对年轻人经常说的就是“有本事就出去别回来”。 村里出去的年轻人还是回来了。2011年春节,一个叫杨文学的青年揣着在贵阳用背篓挣下的13万元,回来装修新房。酒菜摆好,杨文学招呼大伙儿坐下来“摆龙门阵”: “从小当‘背篓’,背了10多年,还是这么穷!” “外面的路这么好,什么时候咱这儿也能有路?” “难!怕是这辈子等不到了。” …… 你一言,我一语,几杯米酒下肚,愁云笼罩心头。 杨文学“腾”地站了起来:“不修房了,钱拿来修路,谁愿一起干?” “干,再苦再难也要刨出一条路来!”饭桌上的人先是一愣,然后异口同声。 无路难,开路更难。热火朝天地干了两个月,毛路还没见影儿,没钱了。寨子里22名年轻人凑在一起喝了顿酒,第二天背上背篓再次出发“闯贵阳”,发誓“背条大路回故乡”。 贵州省织金县核桃寨青年杨文学走在他和寨子里的年轻人修建的连寨路上(资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