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后,严金昌又一次按下红手印,将家中的10亩土地流转出去。第二年,他家年收入第一次突破10万元。 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葡萄园内,农民准备进园采摘(2017年7月13日摄)。 两次红手印,两次巨变,印证了同一个历史逻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贫困斗,唯改革者赢,唯改革者进。 从前不敢碰、不敢啃的“硬骨头”被一一砸开,见证着改革的勇气,推动着反贫困斗争一步步走向胜利。 这是一场仍从土地入手的历史性变革—— 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带来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吕胜勤老汉这样讲述土地流转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我现在是到地里上班了。”他说,“干的活轻松,离家还近。” 吕胜勤是山东菏泽市孟庄村人,他去年把家里全部5亩多地流转到牡丹专业合作社,开始收租金、给合作社当工人。 “5亩多地一年租金就是9000多元。”吕胜勤脸上一直挂着笑。 土地流转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本”。截至去年,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4.71亿亩,超过耕地总面积35%。全国农户家庭农场超过87万家,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超过188.8万家。 从山下的土地延续到山上林地,与土地流转“二重唱”的是林权改革。 上世纪80年代,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方式的农村土地改革,没有延续到山上,山林一直属于集体所有。 福建省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村民李桂林在展示林权改革后领到的林权证(2017年6月16日摄)。2001年12月30日,李桂林领到了全国第一本新式林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