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火车?”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一辈子从未见过火车模样的农民杨尕女,问专心画画的丈夫。 “是啊。听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不知道咱这穷山沟里,啥时候能见到真的火车?”男人说。 大山深处画火车——这是20多年前一个闭塞的贫困山区农民对山外世界最深切的渴盼。 门前万重山,抬脚行路难。在其他类似的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指望仿佛山间游丝般的小路,总是被连绵不绝的大山吞没。 要致富,先修路。从兰州到重庆修一条连接西北、西南的铁路大通道,秦巴山区正是关键节点。 然而,让墙上的火车变成现实,谈何容易。 这里的地质属于隧道施工领域的世界难题。以最艰巨的胡麻岭段为例,地层含水量最高达28%,堪比“水豆腐”,不时涌水、涌砂,严重时甚至如泥石流般掩埋隧道。 6月19日,施工人员在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内作业。 在铁路隧道施工中享有盛誉的德国专家,曾专门自带顶级设备和施工团队到胡麻岭应战,以失败告终,离开时留下一句话:“不可能在这种地层中打隧道。” 然而,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家庭里,扶贫从来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人的事。“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大扶贫格局完整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扶贫道路上,再难的障碍也能跨越。 于是,千里兰渝线,集结了10万筑路大军——全国最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最富经验的作业队伍、最先进的机械设备。面对前所未有的高风险地质状况,坚韧顽强的建设者们挤牙膏般一点点向前推进。 2017年6月19日,胡麻岭隧道终于贯通了!兰渝铁路在历经近9年的艰苦奋战后,一举扫除了全线开通的最后障碍。 这是兰渝铁路甘肃陇南境内的汉王特大桥(右)与高速公路及国道交错(2016年12月25日摄)。 这条铁路,从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规划中走来,从20多年前贫困农民墙上跃出,终于在中华民族反贫困决战中贯通,给沿线数百万贫困人口送上最珍贵的礼物。 “没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没有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深切关怀,类似兰渝铁路这样高投入、高难度的‘扶贫路’如何能修得成?”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感叹。 集中力量攻坚是优势,对口帮扶同样是我们的优势。作为祖国大家庭的儿女,你帮我一把,我扶你一程,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 新疆喀什伽师县广东思科拓展实业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线上工作(2016年9月25日摄)。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的广东省在资金、人才、产业等多个方面科学援疆,使喀什地区受援地的社会面貌产生深刻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