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讲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央金拉姆 洛桑央宗 陈义 何帝龙 发布时间:2018-12-04 09:31:02

● 记者 央金拉姆 洛桑央宗 陈义 何帝龙

近日,记者采访了两位农村老党员,听他们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变,跟随他们的时光记忆,感受40年来迪庆乡村生活的华丽蜕变。

今年62岁的孙移山是香格里拉市格咱乡翁上村一名老党员,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今天,他见证了翁上的变迁。

“在吃‘大锅饭’的年代,翁上村同其他许多村落一样,是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穷村。穷到什么程度?全村都是简陋的房舍,没有公路,没有电,多数村民连鞋子都穿不起,有的只能穿自己编织的草鞋。为了填饱肚子,大家拼命挣工分,可还是吃不饱饭,吃肉吃大米那是逢年过节才能看见的稀罕物。”谈到改革开放前的艰苦日子,孙移山有些哽咽。

小中甸镇联合村91岁的老党员立称卓玛也有相同的经历。她1956年入党,如今已有62年党龄。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今天,她见证了发展变化。

“现在跟年轻人讲我们的艰难岁月还有人不信。过去我们没有新衣服,大部分人是自己种麻、纺织麻布,才有衣服穿,有的被褥是捡富贵人家不要的缝补后用,生活更是饥一顿饱一顿,在当时的年代能够活下来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在那个年代,自己都不敢想象,有一天能够读书、能够走出大山。共产党的到来和改革开放让这些看似不可能都成为可能。”回首那段艰苦的岁月,立称卓玛感慨万千。

孙移山说:“生活真正的好转是1983年生产大队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年成好,不仅不会饿肚子还有些余粮了。”

“日子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好了起来,农村广大群众可以自己喂猪喂鸡,虽不能顿顿吃肉,但肚子里油水多了。农民自己有了地,生产积极性高涨,每家每户都精耕细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民从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向发展多种门路的商品生产转变,大家手里逐渐有了钱,修房造屋、购置生活用品,日子一天一个样。”立称卓玛说。

进入21世纪,迪庆高原同全国广大农村一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修通了、生活生产有了电、“村村通”有线电视进农家、自来水管安装到每户……一系列利好消息接踵而至。

说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福利,孙移山和立称卓玛喜上眉梢。在党的好政策扶持下,以前的泥巴路不见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宽广的水泥路,道路两边进行了绿化、美化,交通改善了,解决了出行难。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购买家用电器、农具、交通工具还有政府的补贴,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一一得到实现,如今的翁上村和联合村,多数家庭购买了摩托车、小汽车,出门办事方便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在的新农村。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迪庆村村寨寨旧貌换新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水泥路硬化到片区,村组公路通到每一个小组,联户路通到每家,一幢幢楼房矗立在高原上……老人们的记忆已成为历史,曾经饿肚子的艰苦岁月已经是过去式,召唤我们的是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张锦明 实习生 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