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 走过溜筒江村普渡桥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江初 发布时间:2023-05-06 09:16:57

普渡桥的六根铁索和旁边竹篾编成的溜索横跨在德钦县佛山乡溜筒江村口的澜沧江上,在凛冽的江风中发出“呜呜”的响声,仿佛在诉说百年的沧桑历史。

近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大型调研采访活动德钦分队十多名来自省内外的记者采访团走进佛山乡,茶马古道梅里雪山段澜沧江上的竹篾溜索、铁索桥,以及如今还在使用的便桥引起了大家极大兴趣。三种渡江方式,代表了三个时代的变迁。离此处500米左右下游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则是近几年建成的,宽约十米的桥面上汽车轰鸣而过。

红色的茶马古道

从溜索到铁索桥,再到钢筋混凝土大桥,每一段历史都有着太多的故事。在铁索桥边,立着一座碑,碑文为当时丽江古城知名人士和庚吉所书,记录着铁索桥的修建始末。丽江商人赖耀彩年少时随自营马帮(180多匹马)进藏时,历经溜索过江用时半月且极度危险的艰难,乐善好施的赖耀彩决定造桥以方便滇藏商旅。1946年,赖耀彩发起修建溜筒江铁索桥的倡议,得到群众广泛支持后,不顾年迈,亲率工匠10余人,驮来14根铁索,在澜沧江边安营扎寨,建造铁索桥。1948年11月,历经半年有余,铁索桥建造完成,这便是迪庆境内第一座人马吊桥——普渡桥。马帮从此便能依靠普渡桥进入西藏。

说起当年赖耀彩的善举,溜筒江村的老人们至今仍赞不绝口。普渡桥连接的是滇藏茶马古道的通道,又何尝不是一座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纳古战役就与普渡桥颇有渊源。1950年4月,盘踞在四川康定的国民党贺国光部第91军第310师残部千余人,在军长黄祖勋的带领下,从康定进入巴塘、得荣、西藏芒康县盐井乡,窜至德钦县佛山区(今佛山乡)纳古村一带,企图由普渡桥过澜沧江逃往国外。残军在逃窜过程中因打败仗而溃散,至西藏盐井一带时,官兵只剩500余人。解放军收到情报后,派出人民解放军42师125团3营,强行军200公里,兵分两路,一路当晚进驻德钦县,一路占领了唯一一座架设在澜沧江上的溜筒江普渡桥,堵住了国民党残军外逃的要道。4月11日,该师国民党军队部分残军逃至佛山区古水村,听闻人民解放军已占领普渡桥时,扭头向纳古村窜逃。驻在纳古的国民党贺国光部向当地群众购置捆扎木筏的木料,企图乘木筏渡江而逃。第3营首长根据情况变化,率第7连实施追击战术,4月12日拂晓,在古水村与逃窜的敌先头部队接触,俘敌16人,12时追至纳古,占据有利地形,经40多分钟的激战,全歼残敌。敌师长田中天率领数名贴身卫士,设法乘木筏渡江西逃。

这次追歼战斗,俘敌中将军长黄祖勋及国民党康、川、藏边抚慰专使沈焕章,国民党西康省党部书记穆炳如等官兵及家属644人,缴获60炮9门、重机枪12挺,轻机枪30多挺,步枪300多支,骡马64匹,电台4部,子弹1800多发。

纳古追歼战是人民解放军解放云南全境的最后一次大的战役。经过70多年的历史,普度桥只剩下7根巨大的铁索横跨在江面上,似在诉说着曾经枪林弹雨的历史。

古道历史的变迁

一根竹篾溜索,两座铁索桥,在相距不足50米的江面相依着,在下游江面上,还有一座高达百米的现代化钢筋混凝土大桥,不同的渡江方式却分别见证了各自不一样的历史。

“这种竹篾编成的溜索寿命据说最多只有半年,每半年就得重新更换新的竹篾溜索,且经常出事故。”佛山乡文旅服务中心主任安晓莹介绍。 

溜筒江村的阿尼吾堆已年过古稀,许是长期的劳作也锻炼了身体,看着还很硬朗,他正坐在桥边的大青石上,向采访团的记者们讲述着曾经的故事:“小时候我们滑过溜索,特别危险,也经常听大人们讲,竹篾溜索上记不清死过多少人,经常有来往的客商不慎摔落江中,被滔滔江水卷走。后来,有了普渡桥,渡江就非常方便了。”阿尼吾堆的一生也跟着溜索、普渡桥、到如今的钢混大桥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好日子在当时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啊,就像做梦一样!”在吾堆爷爷的感慨中,我们感受到他们一代人曾经的艰苦生活。

49岁的志强是从溜筒江村走出来的,小时候上学时过普渡桥的岁月他至今记忆犹新。“到夏天涨水时,江水还会漫过桥面,特别危险,后来建设了便桥就没有发生过桥面被江水淹没的事情。”志强说,他的爷爷尼玛是竹编好手,记得小时候,爷爷经常讲如何编制竹篾溜索。比起爷爷,志强是幸运的一代,如今回家,他已不用再走便桥,开车过了钢混大桥便到自家门口了。

曾经繁荣的茶马古道如今已没有了马帮的铃声,也没有了古渡口艰难的等待和战战兢兢的溜索,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汽车沿着古道边的国道214线轰鸣而过。古渡口的溜索和普渡桥遗址也已经是省级文保单位,在江风中诉说着曾经的艰辛和沧桑。

责任编辑:实习生 余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