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迪庆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13 14:55:38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

(一)品类及分布

迪庆州野生食用菌主要有松茸、羊肚菌、牛肝菌、松露、木耳、离褶伞等27科44属136种,年生产周期长达8个月。松茸及其他野生食用菌主要分布在格咱乡、建塘镇、小中甸镇、奔子栏镇、攀天阁乡等21个乡镇,据省农科院专家测算,迪庆州野生菌年自然生长量在5000吨以上,年采集量为1800吨至2000吨。州内栽培的人工食用菌品种主要包括羊肚菌、大球盖菇、杏鲍菇、金耳、黑木耳、玉耳、白灵芝、离褶伞等种类。

(二)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分析

1.种质资源优势

迪庆州是云南省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最多的地区,且各类野生食用菌的口感优于其他地区,野生食用菌选育驯化优势明显。

2.森林资源优势

迪庆州森林覆盖率为63.98%,海拔相对高差达到5254米,垂直气候明显,适宜野生食用菌生长的区域较多。

3.气候资源优势

迪庆州属温带和寒温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小,昼夜温差较大,生产出的野生食用菌具有肉厚、干物质高、品质优、营养价值高的优势。迪庆州具有一山分四季、垂直气候显著的特点,人工食用菌可实现错季上市,弥补市场空档期。特别是在每年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高温期,而迪庆高海拔地区温凉的气候适宜种植中、低温型食用菌。每年冬季,迪庆河谷地区温暖的气候环境可生产高温型食用菌。

4.其他优势

一是有大量土地可采用菌粮轮作模式。河谷地区有种植水稻的条件,菌粮轮作设施高效栽培新模式可以确保粮食安全与耕地“非粮化”,有效解决粮经争地矛盾,增加群众收入。以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为例,水稻收割之后,在耕地上种植黑木耳,亩产值能达到4.5万元,一季木耳纯收入能达到1万至1.7万元。二是劳动力充足。迪庆州有30.62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2.33%,拥有充足劳动力可发展人工食用菌产业。食用菌栽培条件充分、周期短、见效快、促农增收效果明显,加之不用背井离乡,群众接纳度较高。三是玉米芯、木屑、稻草等食用菌栽培原料相对丰富,可实现就地取材,循环利用。

(三)资源储备情况

全州耕地面积为76.65万亩,在保障粮油底线指标64.2万亩的前提下,根据需求,可适当调出部分土地用于发展人工食用菌产业。据初步统计,全州有900个设施大棚可用于发展人工食用菌产业,可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实现规模化大棚种植和大田种植人工食用菌3万亩,还可探索推广林下仿野生种植10万亩。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野生食用菌底数不清。野生食用菌分布较广、品种较多、市场分散、交易灵活,导致野生食用菌产量、交易量等统计难度大。二是松茸保护意识不强。松茸采集处于无序状态,童茸和开花菌采集禁而不止,破坏菌塘情况时有发生。三是保育促繁基地建设推进难度大。虽然迪庆州建有5个保育促繁基地,但作用发挥不明显。四是野生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迪庆州牛肝菌、鸡油菌、白袍菌、乳菌等野生菌产量大,但由于缺乏市场化产业化开发,未能将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五是迪庆州人工食用菌栽培起步晚、规模小,尚未形成产业化。六是精深加工不足。全州仅有1家精深加工企业,加工能力有限,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七是市场主体不优不强。全州食用菌种植、加工及销售市场主体少,发展能力不强,导致销售额提升不明显。八是信息化程度低,市场集聚效益不明显。过多关注生产环节,而对市场信息、流通环节的重视和投入不够,经营网点分散、各自为阵现象突出。九是科技带动能力弱。食用菌产业链长、技术升级慢、缺乏深度开发,栽培食用菌缺乏有力技术支持和引导,因而加工增值和企业增效不明显。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菌种研发,逐步实现种业自主

鼓励和加大种业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投入,大力开展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和人工促繁技术研究。大力开展野生食用菌选育收集、保育、驯化工作。开发培育地方特色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产业布局,多种模式共同发展

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是迪庆州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根本,林下仿野生种植是目标,大棚种植和大田种植是最高效的手段,工厂化栽培是重要辅助。

1.抓好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稳定食用菌存量

认真布局六种野生食用菌区域、八种大宗及特色人工食用菌区域。以迪庆州“四大世界名菌”及离褶伞、羊肚菌的主产区为重点,逐步扩大保育及供应基地建设范围,加强原有5个保育促繁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封山育菌”“包山扩繁”等模式,采用轮采方式,实现野生菌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

2.大力探索发展林下仿野生种植,提高食用菌质量

一是林业、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要盘清底数。对全州可用于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的森林情况进行摸底登记,并选择出适宜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的具体森林区域,方便有发展需求的乡镇和有投资意向的企业查询。二是由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主导,充分利用迪庆州森林资源优势,以驯化的本土食用菌品种为主,大力发展林下仿野生种植。三是加强对林下仿野生种植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解决运输、灌溉等问题。

3.规模化推广大棚种植和大田种植,提升食用菌增量

在全州具备栽培资源条件的区域,建设人工食用菌规模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人工食用菌栽培。大田种植以黑木耳—水稻、羊肚菌—水稻等模式为主,推广菌粮轮作设施高效栽培新模式。

4.适时开展工厂化栽培,填补市场空窗期

建立食用菌产业园,在交通便利、水电畅通的区域建设工厂化食用菌厂房,以杏鲍菇、美味牛肝菌、金耳等为主要品种,大力推进食用菌设施化栽培,实现食用菌周年化生产,有效弥补产业短板。

(三)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市场竞争力

坚持内培外引、以商招商,主动邀请大企业、标杆企业来迪庆考察,专场推介食用菌产业。在州内择优布局,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中型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订单生产,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带动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

(四)科学精深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

依托香格里拉松茸交易市场,引导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参与市场体系建设,改造提升现有经营主体,实现产业化集群发展。支持更多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开展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完善食用菌加工、产业服务体系,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让百姓充分享有增值收益。

(五)坚持拓展市场,构建现代化市场交易平台

按照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要求,以企业主导、政府支持、多渠道融资等方式,依托香格里拉松茸交易市场,建立大数据平台,推进资源共享、信息互享的现代化市场交易平台建设。推行“互联网+农业”营销模式,形成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的销售机制,进一步拓展食用菌市场销售渠道。

(六)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确保支撑产业发展

大力培育州内食用菌本土人才队伍。以推进食用菌专家工作站建设为主要手段,充分用好上海市农科院、云南省农科院、国家科技特派团、科技小院、各级科技特派员等专家资源,吸引更多国内食用菌专家、食品精深加工专家、产品营销专家到迪庆开展科学研究,推动迪庆食用菌产业发展。

(七)加强宣传推介,打造特色品牌

加大食用菌品牌的培育力度,强化品牌的支撑作用,整合财政扶持资金,形成发展合力,企业、政府共同推动“三品一标”农产品建设,打造特色品牌。依托香格里拉松茸品牌,统一打造香格里拉野生菌、香格里拉食用菌等优质品牌,挖掘品牌特色,发挥品牌价值。


(作者:州政府研究室 尹显波)


责任编辑:杨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