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侠,南北朝时期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本名裴协,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7年),因参加东、西魏沙苑(今陕西大荔)之战,作战勇猛,文帝为他改名为“裴侠”。 三国曹魏尚书令裴潜,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人,是裴侠的九世伯祖。曹操平定荆州时,裴潜归附曹操,并出任丞相府军参谋。历任三县县令,后入京,任丞相府仓曹掾、代郡太守,后任沛国相、兖州刺史。曹丕继位后,出任散骑侍郎、魏郡太守、荆州刺史等职。魏明帝时,裴潜出任尚书、太尉军师、大司农、尚书令、光禄大夫等职。曹魏正始五年 (244年),裴潜去世。裴潜临死前,给家人留下遗言,命丧事从简,因此裴潜的坟墓中只置备了一个座位和几件瓦器,其余一无所有。裴潜去世后被谥为“贞侯”。 裴侠认为裴氏清廉公正的传统,始于裴潜,因此他很仰慕这位先祖,并撰写了《贞侯潜传》,记述裴潜廉洁奉公的事迹,以使裴家的子孙后代学习和仿效。裴侠还把文章抄录了很多份,送给裴氏宗亲。裴侠的族弟裴伯凤、裴世彦当时都担任丞相府佐,两人看了裴侠写的文章后,找到裴侠,讥笑、劝告他说:“人生仕进,须身名并裕。清苦若此,竟欲何为?”裴侠回答道:“清廉是为官之本,节俭是修身之基。我安于穷困,并不是为了追求虚名,只是想要立志自修,同时也怕辱没了先人廉洁的名声。”族弟裴伯凤等人听了裴侠的话后,都惭愧地走了。 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546年),东魏权臣高欢西伐,志图关中,直逼西魏要塞玉壁(今山西运城市稷山县)。高欢以高官厚禄招诱镇守大将王思政,王思政命长史裴侠代为复信,裴侠复信中的文字气势壮烈。后高欢屡攻不下,得病退兵。裴侠因守玉壁有功,出任河北郡(治所在今山西运城平陆)太守。 裴侠在河北郡守任上,躬履俭素,爱民如子。当时,河北郡旧例有渔猎者三十人、男丁五十人供郡守驱使。裴侠上任后,厉行节俭,悉令免除旧例,他说:“以口腹役人,无所不为也。”裴侠于是遣散了专门负责太守伙食的渔夫、猎夫和专供太守役使的壮丁共六十余人。后又用丁役费买了官马,几年后,马匹繁殖成群,衙门办事方便了很多。裴侠离任时,却一无所取。《北史·裴侠传》记载,裴侠虽然身为郡守,每天吃的饭菜只是些豆、麦和咸菜等。因此,河北郡吏民没有不怀念他的。当地百姓甚至编成歌谣传诵:“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 有一次,裴侠和其他刺史、郡守一同在朝堂上,谒见宇文泰(北周太祖)时,宇文泰命裴侠独立一边,然后对其他牧守说,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你们谁能与他相比,也可走过去,同他站在一起。众郡守都默然不语,无人敢与裴侠比肩而立。字文泰于是厚赏裴侠,朝野上下都叹服裴侠的清廉品行,称赞他为“独立使君”。 裴侠后来生了重病,卧床不起,大臣宇文贵、申征等人去探望他,发现裴侠生活清苦,屋舍不避霜寒,回去之后,就向明帝禀报。北周明帝宇文毓感叹裴侠的清贫节俭,下旨替裴侠家盖房子,并赏赐良田、农具、粮食等物。当地士绅都以裴侠为荣。 (本文摘选自图书《画说廉政》) (来源:山西省图书馆宣传推广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