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迪庆在革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婚丧喜庆事宜讲排场、大操大办的风气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昂贵的花费成为许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当充斥着虚荣、攀比、炫耀心理的不文明观念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人情味异化为人情债、炫富场、权力秀,移风易俗便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答题。 婚丧事宜的大操大办实为一场透支幸福的“面子工程”。对普通家庭而言,不惜在烟、酒、菜品上花费巨额开销,跟风式的攀比心理,可能使家庭陷入经济困境;对人际关系而言,“礼金通胀”让情感表达沦为利益交换;对社会风气而言,奢靡浪费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更深层的危害在于,这种风气正在扭曲人们的价值观,一些人将婚礼、葬礼等场合视为展示自己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舞台,通过奢华的排场和昂贵的花费来赢得他人的羡慕和尊重,这种风气可能引发家庭矛盾,更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平和矛盾。 破解困局既需要制度牵引的“硬约束”,更离不开价值引领的“软滋养”。农村群众应当深知,移风易俗不是否定传统文化,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州不少村(组、社区)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度,通过规定菜品数量、礼金上限、仪式流程或组织集体婚礼等方式来减少婚丧事宜支出、缩减宴席规模,这些实践表明,用新规矩替代旧习俗,完全能够赢得群众认同。全州上下应当致力于培育文明健康的乡风、家风和民风,让节俭办宴成为新时尚,让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作为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更不能简单将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视作私事,应当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按照我州《关于规范干部职工办理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从报备对象、报备内容、程序要求、纪律要求等方面严格操办婚丧事宜报备制度。应当时刻绷紧纪法之弦,带头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成风化俗、移风易俗,坚决杜绝利用职权大操大办、违规操办甚至巧立名目借机敛财等行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进一步树立清正廉洁的形象,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新时代的婚丧喜事文明新风,既是千年礼俗文化的现代转型,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当简约适度的新理念在城乡落地生根,当人文关怀替代虚荣攀比,当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引领风尚,我们收获的将是一个更具温度、更有质感的文明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