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天覆地幸福来 万众一心报党恩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01 16:31:30

∗韩永和∗

我生在陇川,长在陇川,工作在陇川,退休养老还在陇川。我不仅从事过文艺工作、当过演员,还干过秘书工作,参加了10年的扶贫工作,整整41年的工龄,品尝过说不完的酸甜苦辣,经历了陇川翻天覆地的变化,算是历史的见证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陇川没有公路,仅有一条不成形的毛路,连接起城子镇和章凤镇。我没有见过一辆汽车,上山下乡看到的都是牛车、马车。下乡公干就背起背包,不论山遥路远,哪怕爬坡上坎都要走到目的地。一身灰土、一身汗,腿脚上沾满蚂蟥,那时候心里想的是,作为一名共产党的干部,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无怨无悔,吃苦耐劳何所惧,革命精神高于天!

如今,经历了70多年的风雨兼程,陇川的交通条件得到大大改善,一条条省道、县道、乡道、村道四通八达,连接起村村寨寨,等级还在逐年提升。车辆川流不息,一条条“致富路”带来了城乡的大开发、大发展。

20世纪50年代前,吃水是一大难题,自来水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从村到乡,从乡到县,用水都是从山洼子、河里、水井里取,靠人背、靠肩挑。看今朝,从县到乡,从乡到村都拥有自来水,党的恩情让梦想全变为现实。

依稀记得,山区的各族群众,经历了4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搬迁。

第一次是合作化时期,允许自家水田在坝子的群众自愿组织下坝定居。

第二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对当时仍在山区居住条件困难的群众实行“三靠”政策(一靠生产基地、二靠公路沿线、三靠坝边二台坡),来自杉木笼、麻栗脑、护国上下寨、野牛坝、鱼塘寨、邦瓦引线等的山区群众共17000多人全部下山居住,享受到了党的政策福利。

第三次是建造麻栗坝水库、龙江水库时,库区群众由政府统一安置,同时还落实耕地、补偿资金、统一规划宅基地等,安居房规划、建设得整洁美观大方。

第四次是脱贫攻坚时期。党和政府把山区的困难群众有选择地相对集中,规划平地、建设新村,享受国家补贴和贷款贴息的政策。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最困难的王子树、清平、护国等首先被列为省、州重点扶持的攻坚乡,省级扶持王子树连续6年,扶持资金每年50万元,州级扶持清平、护国连续6年,扶持资金每乡每年15万元,邦中、曼棒等4个村由县财政每村每年扶持3万元。尽管资金有限,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门冲锋在前,各部门都有挂钩点,为群众排忧解难。扶贫办干部的事业心、责任心非常强,可以说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哪里路烂,哪里最穷、茅草屋最多,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帮助群众干劳动。全县上下加班加点奋战在第一线,不计较个人得失,为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陇川的发展历程中,结构性改革成为农、林、水等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新亮点。

很多人不知道,20世纪70年代前,陇川的水田一年只耕种一季,这就让冬季的田坝看上去一片荒凉。20世纪80年代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农业发展异彩纷呈。

一方面是甘蔗产业的大力兴起,除了旱地甘蔗,大面积的甘蔗种植向水田铺开。站在陇川坝一眼望去,一亩又一亩的甘蔗地连成片,像绿色的海洋一般。两座大糖厂加足马力,甘蔗产业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

另一方面,特色产业异军突起。冬马铃薯长势喜人,油菜花开遍地香,万亩烤烟排成行,大棚蔬菜四季供应,草莓等水果满园飘香……国家出台各项惠农政策,发放化肥、种子补贴,如发生自然灾害还有保险赔付和政府帮扶,让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与此同时,林业也迎来了大发展,退耕还林让山坡披上绿装,杉木、西南桦、麻竹、核桃、茶叶、草果、猕猴桃等茁壮成长,经济价值大显现。

陇川搭上了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快车,高速公路修到了陇川,民用航空机场已经启用,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新兴桑蚕产业红红火火,麻栗坝水库灌溉区造福于民,工业、农业、商贸业加快发展步伐……

陇川好,陇川的明天更美好。


责任编辑:邹金涛

上一篇:稻野披新绿 清风入画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