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8月25日第三版) 由于迪庆地处偏远,经济文化落后,社会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与外地的联系较少,马克思主义传播比内地晚。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912),中甸(今香格里拉市)、维西改县列为二等,直属云南省腾越道,民国2年(1913),将阿墩子弹压委员改为阿墩子行政委员;民国21年(1932),设德钦设治局,统归云南省政府管理,先后由省府派出机构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十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代管。民国建立后,行政制度几经变更,前后来到的官员政治背景有所不同,但维护旧制度、反对人民革命的立场则是一致的。维西六区和德钦土司势力范围虽有所缩小,但土司还统治着领地。土官掌握着实际权力,表面上又尊重流官,因为土官承袭时需要流官批示并转省请准,民族纠纷亦需流官出面调停。中甸金沙江沿岸和维西大部分地区,以流官统治为主,掌握着实权;土官为辅,享有某些特权,这些地区进入了封建社会后期。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维西的国民党统治日渐加强。在红军长征过云南时,维西县官吏与豪绅大力进行反共宣传,强迫人民出钱出力修筑城垣防堵红军。白济汛人李津在石鼓与红军相遇,深受教育鼓舞,回乡后串联群众与贪官地霸作斗争,结果惨遭杀害。 20世纪初,有一些知识青年走出家乡,除经商、务工的以外,大都是怀着报效国家的思想投身行伍,先后参加过护国、靖国之役和后来的抗日战争。到30年代后半期,到丽江、鹤庆读书的年轻人增多。维西县的杨湛英1934年考入丽江中学读初中,1937年考入昆华师范学校,成为较早到省会读书的人。他在校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从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39年,经昆华师范学校支委包平章、陆光亮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还组织领导过学生运动。1940年秋,杨湛英从昆华师范学校毕业,经组织安排到《民国日报》任编辑,以此公开的职业为掩护,担负党组织交付的任务。他曾以“怒山”为笔名,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宣传抗日救国、揭露国民党反动面目的文章。 1941年1月,蒋介石策划发动皖南事变,掀起了反共高潮。2月,国民党军统特务头目康泽抵达昆明,任务是破坏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准备进行大搜捕。省工委获悉这一情报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紧急疏散原来在昆明的300多名党员。由于杨湛英在青委工作时比较暴露,被列入了紧急疏散人员名单。省工委考虑到维西、中甸、德钦一带尚无党的组织,决定派杨湛英返回家乡,既便于隐蔽又可以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和启蒙宣传工作,扩大党的影响。 行前,省工委对杨湛英的工作任务、组织纪律作了详细交代。他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各阶层的调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开展广泛考察;在群众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培养一批各族青年骨干;用党的统战政策对上层人士开展团结争取工作;做好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必要的时候能拉得出武装。工作方法上,要利用一切关系,广交朋友,找合法的职业作掩护,站住脚,长期埋伏,可采用当地群众习惯的形式如饮鸡血酒、组织弟兄会等形式开展工作。在组织关系上,与省工委的刘浩同志保持单线联系,不能与任何人有组织上的往来,以免出问题。 (未完待续) [摘自《中国共产党迪庆藏族自治州历史(第一卷)》(1941—1950.5)](州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