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走过二十载春秋,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于8月15日如约而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迪庆高原正以蓬勃生机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动人篇章。从森林覆盖率达63.98%的郁郁林海,到空气质量100%优良的朗朗晴空,从“三江并流”腹地的生灵欢歌,到“亚洲水塔”东南端的清泉潺潺,我州以实实在在的生态成效,在滇西北大地上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为云南深化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守护多样生灵,共绘生态画卷 近日,香格里拉市境内首次监测到金钱豹的珍贵影像。镜头里,这只金钱豹身姿矫健,在山林间穿梭,它的出现,不仅是香格里拉市生态环境改善的生动见证,更是我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有力彰显。近年来,随着我州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像金钱豹这样的珍稀物种频繁现身,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勃勃生机。 我州地处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位于青藏高原南缘、“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享有“滇西北物种基因库”等美誉。 为守护好这珍贵的生物多样性,我州织就了一张立体守护网:深入实施城乡绿化美化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2022年至2024年,全州共完成义务植树732.4万株;配备了2208名林长、专管员和1717名管护员,织密了保护的网格化管理网络,让每一片森林、每一块湿地都有人守护;16165名生态护林员和2074名公益林管护员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1.2亿元管护资金的投入,让1652.5万亩国有林保护有了保障;优化调整2346万亩公益林,让每棵树木都能在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 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从未停歇,我州常态化开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组织团队深入碧罗雪山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科考,深入192处候鸟等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开展巡护巡查,开展野生动物救助16起。通过实施《迪庆州外来入侵物种调查评估与监测预警》项目,搭建起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评估体系,稳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建设,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为这片土地上的生物多样性安全保驾护航。 如今,迪庆高原上,滇金丝猴在山林间欢快跳跃,黑颈鹤在湿地悠然栖息,高山杜鹃烂漫绽放……众多珍稀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一幅生物多样性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攻坚污染防治,擦亮生态底色 曾几何时,香格里拉市龙潭湖公园因生活污水直排、垃圾倾倒导致水质下降、散发阵阵恶臭,成为市民的一块“心病”。为此,我州迅速行动,实施主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将直排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加强垃圾监管,增设垃圾桶并安排专人清理,截断污染源;开展河道清淤,清理河底淤泥、垃圾,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有益微生物,重建水生态系统……一系列举措让龙潭河逐步焕发生机,也为全州污染防治提供了示范。 一直以来,我州高度重视城乡“两污”治理,积极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城乡居民人居环境质量。在城市(集镇)“两污”治理方面,持续推进地下管网改造,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针对城市垃圾填埋场即将达到设计库容的问题,加快各县(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项目建设,确保尽快投入使用,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在农村“两污”治理方面,积极推进“小三格”“大三格”建设和简易污水处理设备使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保障设施正常运行。全州已建成农村生活垃圾热解站79座、收集房622座,配备垃圾车112辆、垃圾收运箱体2565个,镇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5.68%、自然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5.95%,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此外,我州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行动,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常态化排查整治违规占用河湖水域岸线、妨碍行洪等行为,坚决杜绝金沙江虎跳峡段非法弃渣倾倒侵占岸线类似问题发生,守护河湖生态健康。 我州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扎实成效推动迪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全州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100%,空气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地表水国控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的比例为100%,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的比例为92.3%,地表水断面劣V类水体比例为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实施矿山尾矿风险管控工程,推动重金属污染深度治理,完成重金属污染物减排目标,筑牢土壤生态安全防线。自2020年以来,我州污染防治攻坚战省级考评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等次,成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转变。 推动绿色转型,释放生态红利 生态是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我州始终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治本之策,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在农业领域,我州打响高原特色农业品牌,让“绿色云品”成为农业的“金名片”。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培育出高品质的青稞、牦牛等特色农产品。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这些农产品走出迪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农民带来丰厚收益,推动了乡村振兴。 依托丰富的绿色电力资源,我州加快新能源更新普及,全州实现充电桩建设乡镇全覆盖,建成充电桩314个,充电枪475支,新能源公交车占比94%,网络预约出租车新能源车辆占比100%。实施《迪庆州“十四五”低碳发展规划》《迪庆州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摸清全州温室气体排放基数。持续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能源工程建设。 生态旅游是我州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我州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擦亮旅游金字招牌,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样板,普达措、梅里雪山等景区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领略自然风光、感受民族文化。我州各地积极探索“景区+村民小组+农户”的旅游扶贫模式,全州各景区共带动5600余户、2.8万多人增收致富,平均每户年增收1.26万元。我州始终坚持“与社区共建、与社区共荣、与社区共享”的发展理念,特别是香格里拉市依托旅游业发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普达措景区周边建塘镇、洛吉乡3个村的930户3835人实施反哺政策,累计兑现反哺资金3.26亿元。仅2024年,为周边村(社区)提供92个就业岗位,占总用工数的26%,解决群众就业难题,实现了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和群众增收多赢的局面。 我州加快建立相关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十四五”期间,我州累计投入补偿资金6.6亿元,提高了林农参与森林保护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林业碳汇开发,香格里拉市带头开展试点,建立林业碳汇储量、造林成本等数据库,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路径。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聚焦林药、林菜、林菌、林禽等重点产业,谋划优质项目,引进龙头企业,扶持本地经营主体,做精虫草、做大松茸等特色品牌,打造众多“舌尖名片”,拓宽了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渠道。 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历史节点,我州生态建设的答卷愈发厚重。下一步,我州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进每一寸土地,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在筑牢滇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的征程上步履铿锵,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画卷在迪庆高原上永续铺展,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迪庆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