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的维西县攀天阁乡,山林间云雾缭绕,村民背着竹篓穿梭于松林与草甸间,弯腰翻开腐殖质层,一朵朵羊肚菌、松茸、鸡油菌便从湿润的土壤中探出头来。“今年雨水足,菌子长得密,我家光是卖菌子就增收近万元。”傈僳族妇女余自花一边展示竹篓里满满的“山货”,眉眼间尽显收获的喜悦。 攀天阁乡森林覆盖率超73.8%,独特的立体气候为野生菌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每年4月至10月,松茸、羊肚菌、牛肝菌等数十种野生菌竞相生长,其中,松茸收购量约为60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年交易额超2000万元,直接带动农户每年户均增收2到3万元。 因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丰富,攀天阁乡出土的松茸不仅个头硕大,菌肉更是饱满紧实、味道鲜美。相较其他产区,攀天阁乡松茸的收购价要高出市场价的20%,成为经销商眼中的“香饽饽”。“我们的菌子不愁卖,收购商早早就来村里等着,就怕抢不到货。”余自花说。 为了让“山货”卖得好、卖得远,当地探索出“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分级,再通过冷链物流将野生菌发往昆明、丽江,甚至上海、内蒙古、新疆等地,村民收入较以往翻了一倍。当地藏族小伙付江鹏还搭上了电商快车,他将收购来的野生菌仔细清洗、分级后进行真空包装,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今年菌类上市以来,他月均销售菌菇礼盒4500盒,销售额突破50万元。 好菌子离不开好生态,当地群众十分清楚这个道理。随着野生菌产业的发展,当地把“护林育菌”放在了重要位置,提出“生态护菌”的发展理念。如今,全乡已设立10名乡级林长、8名村级林长,还有1171名护林员每天穿梭在山林间——他们既要制止盗伐树木、滥采菌子的行为,也要查看菌子的生长情况,守护这片孕育“宝藏”的青山。护林员李永恒说:“以前有人为了砍柴乱砍树,现在大家都知道,树多了菌子才多,护好山就是护好饭碗。” “我们始终把生态保护和林下经济发展紧紧绑在一起,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千余人的护林队伍是生态的‘守护者’,他们守住了青山,也守住了松茸生长的根基;而‘电商+冷链’模式则是产业的‘助推器’,让山里的好东西能快速、新鲜地送到消费者手里,解决了难卖、贱卖的问题。”攀天阁乡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汉丽辉说,今后,攀天阁乡以松茸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多元化林下经济,除了野生菌,还引导村民在林下种植云木香、当归等中药材,目前全乡林下作物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形成“林菌+林菜+林药”的复合产业模式,让山林的附加值越来越高,村民的增收路也越走越宽。 每到蕨菜收获的季节,攀天阁乡的山林间又多了一道道忙碌的身影——村民们背着竹篓上山采摘野生蕨菜,由加工厂进行深加工后销往各地,成为餐桌上受欢迎的山野食材。“以前只知道采菌子,现在村民们学种中药材、采野菜,一年能多赚7000多元!”余自花笑着说。她口中的中药材,是村民们在自家林地周边自主种植的云木香、当归,不破坏山林生态,还能获得稳定收入。如今,攀天阁乡的林下经济已形成“一季多收、多元增收”的格局:雨季采菌、采蕨菜,闲时照料中药材,曾经的原始山林如今真正变成了“增收银行”。 “以前砍树卖柴,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护林采菌、种药材,收入稳定还能守着绿水青山,日子更稳当!”这是攀天阁乡村民的共同心声。如今的攀天阁乡,松涛阵阵间不仅有菌香飘荡,更有药材的清香、野菜的鲜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山林也越发翠绿。从采菌人的竹篓,到电商的快递箱,从合作社的冷链车,到城市的餐桌,一朵朵野生菌串联起的不仅是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道路,更开启了全乡林下经济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