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基地里,白芸豆藤蔓下的木香、川乌舒展枝叶,长势蓬勃;中药材加工车间内,当归的醇厚药香萦绕鼻尖,工人们正细心翻晒着新鲜药材;物流园区中,新引进的昊天柏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紧锣密鼓推进全产业链建设,为延伸中药材产业价值链条注入强劲动力……行走在维西大地,处处可见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维西县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保有面积达10.7万亩,超三分之二的农户投身中药材种植,当地群众以“药材”换“药财”,既守护了绿水青山的“生态碗”,又稳稳端牢了增收致富的“钱袋子”。其中,“维西秦艽”“维西桔梗”“维西藏红花”成功入选2025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 近年来,维西县在资源保护开发与规范化种植上双向发力,紧扣“3455”发展思路,以“夯基固本、绿色培育、引育结合、政策扶持”为着力点,不断厚植中药材产业发展后劲,以创新驱动引领道地药材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 金秋八月,永春乡拖枝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一派生机。白芸豆、玉米的枝叶间,秦艽、木香、川乌郁郁葱葱,村民们穿梭田间忙着除草,汗珠滚落的脸庞上满是期待。“一块地能收两份收益,既保住了‘粮袋子’,又鼓起了‘钱袋子’!”平坝上组农户雀文军的话语里满是欢喜。这正是维西县创新“药粮共生”模式,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缩影。 依托优越的生态条件,维西县大力推广“中药材+粮食”“中药材+经济作物”套种模式,不仅破解了“药争地”的难题,更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粮药间作打破了传统农业单一种植的局限,通过科学的间作、套种、轮作技术,既能实现土地复合产出,又能守护生态。对农户来说,这意味着抗风险能力更强、收入渠道更宽,是实打实的增收‘黄金模式’。就像白芸豆套种木香,比传统作物种植每亩能多挣2000元以上。”大理大学药学院教授段宝忠说道。 村民雀美仙算了一笔明白账:“以前5亩地单种玉米,一年顶多收入3000多元,现在套种秦艽和玉米,收入直接翻了一番!”为平衡产业发展与耕地保护,维西县进一步创新推广“药+粮”“药+经”立体种植模式,形成“中药材+玉米”“中药材+马铃薯”“中药材+豆类”等多元组合。目前,全县已在5个乡镇建成示范基地,将带动农户年均每亩增收近2000元左右,真正实现“粮药双收”。 在云南香格里拉兰草药业有限公司的晾晒场,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分拣、晾晒当归;生产车间内,流水线高效运转,采收的木香、当归经过洗润、切片、炮制等工序,蜕变为符合国家标准的中药饮片,即将走向全国市场。 “科技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公司已拥有13项实用新型专利,还在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起,企业投资4800万元建设中药饮片厂,8500平方米的厂区内,1条普通饮片生产线与1条直接口服饮片生产线于2019年顺利通过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成功取得净制、切制、炒制、炙制、煨制、蒸制等全品类中药饮片生产资质。如今,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仓储管理,全流程已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13项发明专利、2个自有企业标准,以及木香、秦艽、桔梗、当归、附子等药材的有机认证证书,让“科技感”成为企业最亮眼的名片。 近年来,维西县依托2个州级专家工作站,深化与高校的研学合作,重点开展木香种质资源优化、基因图谱分析等科研攻关,同时运用无人机多光谱技术实现中药材精准监测与绿色防控。目前,全县已有13个中药材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产业标准化、品牌化水平显著提升。 如今,维西县的中药材产业正沿着生态化、科技化、品牌化的道路稳步前行。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映成趣,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