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纪律教育课堂搬到党员“家门口”,把监督护航做到特色产业田地间……近年来,德钦县霞若乡纪委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基层监督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之路,让纪律红线守得更牢、群众“致富果”结得更实。 乡音传“纪”语:纪律教育接地气入人心 “六某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犯盗伐林木罪,被给予开除党籍处分。”近日,霞若乡纪委把纪律教育课堂搬到粗卡通村、石茸村,在宣布处分决定的同时,以案说纪释法,为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纪律教育课。 霞若乡是以藏族、傈僳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由于汉语普及程度不一,以往仅用汉语宣读处分决定,存在部分党员听不懂、记不住、印象浅的问题。为破解这一痛点,霞若乡纪委组建“双语”送达工作小组,对处分决定书进行翻译,确保法律文本的严肃性和原意不偏差,让纪律要求听得懂、入人心。 “听了几次乡纪委干部用我们熟悉的语言开展的纪律教育,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的纪律知识空白。”石茸村那仁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霞若乡纪委紧盯农村党员纪律教育工作,通过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支部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本地典型案例,让党性教育入脑入心。同时结合巡察反馈、案件查办等情况,量身定制谈话提纲,督促乡党委“一把手”开展谈心谈话工作。 “基层党员直接面对群众,必须持续加强纪律教育。”乡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组建纪律教育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推动农村党员明纪法、知敬畏、守底线。 监督护航致富路:特色产业结硕果 近日,霞若乡迎来了小麦瓜丰收。在各么茸村、得觉屯社区的瓜田里,一个个油绿发亮的小麦瓜掩映藤叶间,奏响了乡村振兴的丰收曲。 今年,霞若乡凭借资源优势,探索发展田埂经济,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和现代营销体系,成功打造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让小麦瓜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为确保产业健康发展,乡纪委开展“嵌入式”监督检查,紧盯产业项目和资金管理,对种子供应、种植管理、资金发放等环节进行监督,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围绕技术培训、销售渠道等群众关切,督促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按需开展技术指导与示范推广,8名“一村一名农技员”定期下沉一线,点对点帮助农户解决病虫害防治等种植难题。“今年有农技人员专门指导我们种植,种出来的农产品还由合作社统一收购,我们不用为销售发愁了。”得觉屯社区的龙大姐高兴地说。 在各么茸村,村党总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白芸豆+小麦瓜+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动150名党员群众种植80余亩作物。在得觉屯社区,120余户农户种植70余亩大棚小麦瓜,以订单农业保障增收。“今年全乡种植了290亩小麦瓜,预计年产值87万余元。”该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小小的麦瓜已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 “监督护航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德钦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对照全县特色产业进行跟进监督,优化监督机制,通过更加科学、精准、高效的监督手段,着力疏通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中梗阻”,以强有力的监督举措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