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现代化示范种植园区,一串串黄澄澄的“黄天使”番茄缀满枝头,微微靠近,一股清新的果香便扑面而来,圆润饱满的果实细腻光泽,在阳光下泛着“黄金色”的光晕,格外诱人。这是香格里拉市赢巴达种植有限公司首次试种的“黄天使”番茄,它为迪庆高海拔地区优质瓜果规模化种植探索出可行路径,更像一颗“金种子”,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为迪庆高原的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这颗“黄金果”的诞生,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前瞻规划与大力支持。2022年,建塘镇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打造了占地362亩的现代化示范种植园区,建设标准化大棚35个及田间管网、综合设施设备,为高原特色农业搭建了坚实的发展平台。为让资源发挥最大价值,镇里创新采用“村集体所有、企业租赁运营”的模式,将园区资产移交村集体,招引专注高原果蔬、中药材种植的红莓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赢巴达种植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既盘活了闲置土地,又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除了此次试种成功的“黄天使”番茄,基地还培育了草莓、小西瓜等特色果蔬,多元种植格局让园区充满生机。 “过去谁能想到,3270米的海拔能种出这么好的番茄?”站在暖意融融的温室大棚里,赢巴达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孙照龙坦言,高海拔种植水果番茄的难度远超预期,夜间温度时常低至5℃,白天紫外线强度是低海拔地区的1.5倍,加上长冬无夏春秋短的气候特点,番茄幼苗易受冻害,果实成熟周期与糖分积累更是难以把控。为攻克这些难题,团队反复调整大棚温控方案,优化水肥管理技术,仅幼苗培育阶段就历经半年多的摸索与试验,从品种筛选到环境调控,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最终让“黄天使”水果番茄在高原土地上稳稳扎下了根。 如今,这批水果番茄不仅成功存活,更交出了品质与产量的“双优答卷”。经省级专业机构检测,番茄农药残留为零,完全符合绿色食品标准,“我们就是想让高原群众在家门口实现果蔬自由,随时能吃到新鲜、安全健康的水果。”孙照龙的话语里满是对当地农业发展的期待。据介绍,此次试种的番茄挂果期从9月持续到12月底,长达5个月的采摘周期为市场供应提供了充足保障,亩产量预计突破5000千克,无论是供应本地商超、农贸市场,还是拓展省外渠道,都有着广阔前景。这一突破,彻底打破了高海拔只能种叶菜的传统思维,为香格里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开了新空间,未来,水果番茄有望与叶菜类蔬菜并肩,成为当地外销的又一特色名片。 基地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农业技术的突破,更让周边村民实实在在尝到了增收的甜头。60多岁的藏族奶奶独几,每天都会准时来到大棚里忙活,整理藤蔓、采摘果实,动作娴熟。“家就在附近的尼史村,以前农闲时只能在家待着,现在来这儿打工,每天能挣130元。”独几用藏语笑着说。像独几这样的村民还有不少,目前基地长期吸纳10名村民稳定就业,日薪130元按月结算;在番茄种植、采摘的忙碌期,还会额外雇佣30余名村民短期务工,2个月工期内每人能拿到近9000元工资。对于过去主要靠放牧、种植青稞、油菜为生,收入不稳定的高原农牧民来说,这笔收入无疑是稳定且可观的补充,让大家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随着基地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周边村民受益,更吸引了外地游客的目光。正在香格里拉旅游的昆明游客李宛书,就是通过朋友圈看到高海拔种出小番茄的消息,特意驱车前来体验采摘。“一开始还半信半疑,来了才发现这里的番茄很甜,汁水也足,直接当水果吃特别过瘾。”李宛书一边提着装满番茄的篮子,一边忍不住吃了起来。而园区精心打造的本地特色休闲区、烧烤美食区和轻奢露营区,更将农业种植与旅游体验巧妙融合,让游客在采摘新鲜果蔬的同时,还能沉浸式感受高原的蓝天白云与风土人情,既丰富了旅游体验,又为基地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形成“农业+旅游”的良性循环。 自示范种植园区投入使用以来,以赢巴达种植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入驻企业,通过土地平整、栽种、施肥、除草、采摘等劳务用工,已累计带动周边农户及市域内群众务工4600多人次,帮助农户增收超过300万元。每年尼史村村集体经济就直接收益23.1万元,小组土地流转每年还能额外增收18100元。看着眼前的成效,尼史村党总支书记周炜亮难掩激动:“自从园区建起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村集体还有了稳定收益,这都是托了好政策和特色产业的福!现在番茄试种成功了,我们村‘两委’也有了新想法,接下来要和公司好好合作,把这好品种、好技术推广给更多村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帮大家解决种苗、技术和销售的难题,让更多人跟着种番茄、挣好钱,把咱们村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让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 在迪庆高原上,一个个的番茄、草莓、西瓜,早已超越了水果本身的意义——它们承载着当地农业突破的希望,串联起农民增收、村集体发展、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随着更多特色果蔬品种的引进、种植技术的推广,这片高海拔土地上必将结出更多香甜的“致富果”,让高原农牧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