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派“自然村长”的号角吹响,云县司法局立即响应号召,及时下派4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开展工作。告别机关案头,一头扎进村庄田野,他们不仅是“驻村干部”,更是带着特殊使命的“法治播种人”。 “纠纷,在法治课堂上就解决了” 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为这点路口纠纷闹翻天,不值得!咱们今天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来说说……”在晓街乡大坟村老王家屋后,大坟村的“自然村长”张凯正在和当事人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课堂”。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把王、李两家的纠纷重新捋了捋。他从相邻关系讲到村规民约,从“六尺巷”的故事讲到邻里之情。最终,老王和老李握手言和。身为“自然村长”,张凯感叹道:“当纠纷调解走到田间地头,走到群众心里,法律就有了温度。” “法律明白人,就在咱身边” 在茶房乡文茂村,驻村的“自然村长”李娜发现,村里留守老人多,防范意识弱。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这些措施对村里的留守老人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于是,她第一时间想到了群众身边永不走的普法队伍——“法律明白人”。说干就干,她立即将村干部、小组长和几位热心的村民组织起来,开设“法治微课堂”,针对高发的电信诈骗、非法集资、婚姻继承等问题进行精准培训,唠家常、讲法律、解心结也成了她的工作日常。 很快,这支“土生土长”的普法队伍就发挥了作用。村民有事都会先来村委会进行法律咨询,“法律明白人”耐心细致地回答总能让矛盾得以缓解,让问题得到解决。李娜说:“我总有离开的一天,但只有把这些‘种子’留下,法治的根才能扎得更深。” 从“要我守法”到“我要用法” 变化是潜移默化的。以前,村民们遇到事,第一个念头往往是“找关系”“闹一场”。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推开“自然村长”办公室的门。驻茂兰镇旧村的“自然村长”杨承光经常接到村民的各种法律咨询:“村主任,您给看看这个承包合同这么写行不行?”“村主任,老板欠工钱,该怎么告他?”……面对这些咨询,杨承光从不厌烦。他知道,这每一句询问,都意味着法治意识在乡亲们心中开始萌芽。他协助村里完善村规民约,与村民畅谈移风易俗,用听得懂、记得住的“乡音”引导群众共创平安、共谋发展。 “自然村长”看似平凡的工作日常,却让村里悄然发生着改变:矛盾纠纷少了,和谐对话多了;盲目冲动的少了,依法办事的多了;昔日杂物堆积的场地也成了法治宣传驿站……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激活了乡村法治的“神经末梢”,让法治从文化走向了田野,从书本走进了人心。如今,这场关于法治的深耕,仍在继续,一颗颗法治的种子,已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破土而出,生机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