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直过民族村的生态巨变
——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石梯村民小组生态保护修复纪实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23 14:48:24

  美丽的石梯村。

    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石梯村民小组与缅甸山水相连,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出境重要通道,因在陡峭悬崖上开凿阶梯出行而得名。近年来,石梯村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修复与脱贫致富“双赢”的路子,实现了“五个蜕变”。

    “旧习惯”变“新理念”

    石梯村85户363人,均为直过区景颇族、傈僳族群众,长期靠山吃山、刀耕火种的粗放开荒生产生活方式,导致周边形成大面积“光头山”和“黄土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改变现状,当地党委、政府紧扣“两山论”这个中心任务,组织党员、妇女、“草根民嘴”等,采取“汉语+民族语言”、小品歌舞等形式进寨子、进农家、进田头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用“要致富,少砍木头多种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把政策讲得“有嚼头、有盼头”,让群众主动放下了“油锯、斧头、砍刀、兽夹”等赖以生存的“家当”,自觉投身于生态保护中,实现了“旧习惯”向“新理念”的蜕变。

    “小麻雀”变“金凤凰”

    石梯村位于伊洛瓦底江水系热带和亚热带区域,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鸟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有鸟类400多种,国内仅有的5种犀鸟、林雕鸮及灰孔雀雉等珍稀鸟类均分布于该区域。为让老百姓“靠山吃山唱山歌”而不“坐吃山空闲等着”,政府鼓励引导当地村民亦农亦旅,建鸟类监测点、当志愿者,从事餐饮、住宿及配套服务,让农民吃上“旅游饭”,赚上“观鸟钱”,开辟了一条靠生态发家致富的路子。村内建设了40多个鸟类监测点,仅去年就接待观鸟人2万多人次,每个监测点实现1-3万元的收益,村民人均收入从原来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8000多元,实现了“贫困户变鸟导游”“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蜕变。

    “狩猎人”变“护鸟人”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观鸟服务,当地群众收获了“第一桶金”,尝到了生态保护修复带来的“甜头”,保护鸟类和动植物的意识显著增强。村民蔡伍从事观鸟服务两年多,家庭年增收4万多元,2017年还买了2辆面包车用于运营。“以前进山背刀,现在进山当‘导’,以前‘垦’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现在护好‘金饭碗’就能过上好日子。”傈僳族小伙蔡伍一席话,道出了石梯村民的心声。2017年12月7日,两名违法嫌疑人潜入石梯捕鸟,村民余麻都等将涉案人员主动扭送公安机关。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石梯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消失百年的花头鹦鹉、鸟类中的“大熊猫”红腿小隼等越来越多的野生珍稀鸟类回到这里筑巢安家,“人鸟相依、天人相谐”的美景让越来越多的观鸟人慕名而来,石梯被观鸟人称为“中国犀鸟谷”和“观鸟圣地”,村民从过去的“打鸟、捕鸟人”蜕变为现在“爱鸟、护鸟人”。

    “砍树人”变“护林人”

    为持续巩固生态修复成果,石梯村成立了护林队,定期开展巡护,充分发挥“前哨员、信息员、巡边员、护林员”作用,筑牢生态保护防线。将保护生态环境内容纳入党员积分、“最美+”等评选活动,“捕鸟、砍树,发现一起扭送一起;随意开荒,责令恢复,处罚2000元交村民理事会,并上报相关部门;对主动上报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情况的给以200—2000元奖励”等生态保护内容写进村规民约,保护生态成为村民的行动自觉。

    傈僳族村民蔡四说:“以前我们靠砍树换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我们不砍树、种果树,环境变好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去年,农户密伍仅种荔枝、坚果收入就达7万元。

    两年来,该村共种植澳洲坚果、咖啡、荔枝等经济林果950亩,全村绿色产业面积达3300亩,实现了曾经的“砍树人”向“护林人”的蜕变。

    “穷山沟”变“幸福窝”

    往日的石梯穷乡僻壤、交通闭塞,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共有建档立卡户43户,贫困发生率达50.5%。当地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保护“两山论”,与群众一道保护环境、修复生态,走出了一条“以鸟为媒,把青山装进钱袋子”“卖风景、促脱贫”的好路子,贫困发生率降到了今年的1%以下。为鼓励群众继续走好生态致富的路子,整合项目资金,支持家家户户建起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幸福安居房,村民的脸上洋溢着美好生活赋予的满足和幸福。景颇族村民、农家客栈老板排忠华说:“自己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也能当上‘客栈老板’,这多亏党和政府的帮助啊!”

    如今的石梯村,是全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层示范点,也是盈江县生态保护、民族团结、强边固防的示范点,成为了中缅边境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实习生 师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