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王德炯 和卫芳 发布时间:2018-11-04 10:35:01

值得一提的是,周氏晚辈中的十八位堂胞姊妹,大部分人都在周氏大家庭“60多人一锅饭”的历史岁月中,均以纳西女性特有的勤劳、聪慧、能干等优点,扮演过“贤内助”、“内当家”的不俗角色;即使在后来打散了“大锅饭”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家族中一有红、白二事之类的宴聚,不论三五十桌,还是百余桌的“八大碗”、“八盘四碗”,甚至是纳西传统的名宴“三叠水”等,她们都能提得起、放得下,打理得井井有条、色香味俱佳;不论姊妹合作或独当一面,均与“厨艺大师”相比几乎毫无逊色;对此,周氏后裔们至今都无一例外地赞赏有加。大型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中有一首歌:“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这与纳西女性披肩上的“披星戴月”含义如出一辙,与周氏十八姊妹在周氏大家庭中的“表现”如出一辙:周氏在生活的支用以及具体操作上,实行“厨内轮值制”(大概为一个月一轮值);这种轮值人排在第一位的为各小家庭中的妇女。这种轮值人,不但要遵守油、盐、柴、米一日之规定用量,还要对超支超用部分后果自负(动用自家“小金库”),因为号房与库房从不会为之开“绿灯”。有人曾说,这种几代同堂一锅饭的情况,恐怕在丽江乃至整个滇西北也并不多见。如列成算式,每日三餐乘60人,按户均当值1月即为180餐乘30天的操持,又谈何容易!各家主妇每年都会轮上1至2次的“厨值”。轮值前,她们都得有所准备,因为谁都想露一手,都争着求个“刮目相看”的好名声,因而常用饭菜过了“领取界”,谁都舍得动用自己的“小金库”。

大家庭的一日三餐,早点只吃一个包谷粑粑或麦面粑粑,加一点辣酱。吃法不一,有的火盆边打酥油茶,有的吃菜、喝汤;午餐、晚餐则论资排辈,分老幼妇孺,依次入席。开饭时不得打闹、喧哗。就餐一般以8人一桌,几乎形成每个成员都有一个固定座位,缺席者可请人抵上,但不允许由下辈人代入上辈人的座位。每天的晚餐是四菜一汤,午餐一般都会有酥油茶。逢年过节,则另当别论。

其他生活开支也有约定俗成的规律,如有病,定点找中医吕泉源、西医杨吉仁医生,药费定向与之挂钩,统一由号房支付结算。别处医生也可自由去看,但药费各自料理。各户红、白事由大家庭料理,但超出部分由各户自行负担。每逢开学,分发给小学、高小、初中不同层次的学费、作业本,也有一些相应规定:如棉纸作业本若干,3~5元学费,1~2支毛笔,有时发一套新衣裤等,其他开支又由各户自理。一个60多人的生、老、病、死,饮食起居均有起码保障的“大家庭”,靠其家规家风的制约与激励,靠良好的管理秩序与严谨的家教系统,被这样持续了下来。

周氏家庭对读书教育的重视,也与“天雨流芳”(读书去吧)的民族传统一脉相承。家庭有赏罚分明的家规,做到几乎无人不信之,不固守之,不发扬光大之,得益于对小辈们的家教及时、得法。除了送学堂读书,每晚尚有家庭教师分级辅导上课。当时谁家的孩子打闹顽皮,不完成作业或不听老师讲课,是要受到不同方式体罚的。该村赵、杨二先生的严谨教育在晚辈人中,都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当时还规定凡进入学堂者,每天起早务必描完一篇毛笔字,方可用早餐、去学堂。这种融传统美德与门规风尚为一体的家庭教育,得到当时府衙赐悬的“孝有家风”匾。


责任编辑:实习生 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