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里的家国情怀——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高伊倩 发布时间:2025-08-12 09:49:47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当《南京照相馆》影片结束,片尾出现这八个字的时候,作为一名观众,我还在座椅上久久不愿离去。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心里五味杂陈,一张张小小的相片,也能让人体会到家仇国恨的滋味,让人永远铭记这一段痛苦的历史,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由申奥导演执导,刘昊然、王传君、高叶、王骁领衔主演,周游特别出演,杨恩又、原岛大地主演,王真儿友情加盟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一经上映,就在暑期档引发了一股观影热潮。这部影片的场景、画面来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真实罪证影像,真实还原了1937年南京的那场灾难,通过高清影像资料,让观众仿佛回到那段历史。电影7月19日开始试映,直到7月25日正式公映第一天,已累计吸引了超过500万观众观看,票房也突破了2亿,在豆瓣上得到了8.5分的高分评价。

《南京照相馆》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主要靠的是精彩的故事和演员的精彩演绎。影片的情节走向与那些聚焦正面战场、讲述宏大史诗的抗日题材作品不一样,它的镜头更多地关注在大屠杀时藏身照相馆的几位普通百姓身上,用小故事讲述重大历史事件。

没能随邮政局逃离南京反而免于一死的邮递员阿昌(刘昊然饰),被只会拍照不会洗印的日本摄影师误认为是照相馆学徒,而真正的照相馆主人老金(王骁饰)一家四口躲在照相馆的地下室里避难。翻译官王广海(王传君饰)一面为日军服务力图保住自己及妻儿的性命,一面又为了情人林毓秀(高叶饰)能拿到通行证而谎称她是阿昌的妻子,让她搬进了照相馆。曾经救了毓秀一命、原本是南京警察的国军杂牌军“逃兵”宋存义(周游饰)也被毓秀偷偷带进了这个偏安之所。这一群人成为了命运共同体,他们开始是为了活下去而忍耐着苟且生存,但随着一次次看见洗印的照片里的影像,他们的良知和民族情感让他们逐渐发生着改变,变得可以为了一些超越个体生死的事情而冒险乃至牺牲。

王传君扮演的王广海是个“投机分子”,靠着会点日语,早早就投降,成为了“汉奸翻译”。一天,一名会冲印照片的日本人来到南京城墙挖砖块,宋存义躲在车底也跟了出来。为了给弟弟报仇,为了保护阿昌以及照相馆里的人,宋存义与日本人进行了激烈的厮杀。当宋存义占了上风,日本人的手枪掉落在王广海脚边时,他对日本人的求救无动于衷,任凭宋存义用砖块肆意捶打。也许那一刻他不是害怕,而是看到了日本人残忍无情,内心也燃起了一束爱国火苗。

王骁饰演的照相馆老板金承宗,是个家庭美满的中年人。凭借一手出色的拍照技术,再加上满嘴的高情商吉祥话,让他的照相馆成为南京城数一数二的照相馆。这段时间,日军攻城时,他带着家人藏在地下室里,还教阿昌快速学会了冲洗照片的技术,同时也替宋存义疗伤。当日军的魔爪伸向歌女毓秀时,他立刻拿起大斧子,从背后狠狠一击,瞬间击毙了敌人,他那种勇敢果断跟之前的样子判若两人。

在《南京照相馆》中,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的角色转变令观众动容。从最初只求自保的普通人,到最终舍命传递日军罪证的勇士,阿昌让我们看到了无数国人奋起反击的勇气。阿昌的邮差编号是“1213”,正是南京沦陷的日期,这个数字承载着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影片高潮处,阿昌面对日军摄影师伊藤,用尽最后力气吼出南京的地名:“教敷营!雨花台!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这声声呐喊,不仅是一个人的抗争,更是整个民族的怒吼和回响。

《南京照相馆》最具独创性的叙事支点,在于揭露日军“亲善宣传”相片的虚伪本质。历史记载显示,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为掩盖屠城真相,专门组织摄影队拍摄“日军与南京市民友好相处”的虚假影像,包括施舍粮食、分发玩具、医疗救助等场景。这些照片被制作成宣传册在国际上散布,企图扭转舆论对其战争罪行的谴责。《南京照相馆》通过高叶饰演的毓秀等平民被迫参与摆拍的情节,将这一历史细节具象化。镜头前,她强颜欢笑接过日军士兵递来已经被摔死的婴儿,与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强装笑颜拍全家福。这种“台前温情脉脉,台后血腥暴力”的强烈反差,揭示了日军伪善的一面。

《南京照相馆》主人公的原型是罗瑾,他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冒死保存日军暴行照片的关键历史人物。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时,15岁的罗瑾在南京市长江路估衣廊的华东照相馆(电影中化名为“吉祥照相馆”)当学徒。

1938年1月,他冲洗日军军官送来的胶卷时,发现了记录屠杀、奸淫等暴行的照片,于是冒险加洗30余张,精选16张制成相册,封面画有滴血心脏和“耻”字。1940年,罗瑾将相册藏于毗卢寺床板下,后因伪宪兵搜查转移至厕所墙洞,但相册最终遗失。同年,培训队学员吴旋发现相册藏于佛像底座,1946年将其提交给南京市临时参议会,成为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

影片结尾,摄影师举起正义的相机,拍下了抗战胜利后处决日本战争罪犯的镜头,这时的相片已经不是电影开头时的屈辱相片,而是中华民族奋起的历史记录。

责任编辑:鲁茸只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