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时空的巨变 “30年前,电脑还是国家科研院所的专用品,而今坐在香格里拉古城商铺里,就可以上网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客户洽谈生意,这真是经营模式的巨变。”香格里拉古城尼玛藏刀老板张振敏感叹地说。 30年前,人们异地联系只能靠写信或者发电报,信件速度慢效率低,发电报字数少且价格高。改革开放后,迪庆加快了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入21世纪,我州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公司业务大发展,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移动电话和网络走进寻常百姓家,传呼机、写信、发电报等联系方式逐渐成为历史。目前,全州26个乡镇电话通村率达90%以上,移动信号覆盖了全州所有乡镇及大部分农村和主要交通沿线、景区景点,全州移动手机和小灵通用户近18万户。全州固定电话用户40260户,覆盖了所有乡镇。截止2008年9月,全州互联网宽带用户有5681户。可以说,全州每两人就有一部电话,每80人拥有一台互联网电脑,便捷实惠的通讯为群众架起了一座联系的桥梁,提升了迪庆人的生活质量。信息流还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迅速把迪庆与世界连在一起,促进了迪庆跨越发展。 城乡处处星光闪耀 “电灯下面点蜡烛”是很多年前迪庆农村用电的真实写照。为了能正常看电视,许多人家购置了调压器,可即使把调压器扭到最大,电视屏幕还是不断跳动——农村电网的损耗太大,电压不足。 如今,这种现象已经很难看到了,连接上州内电网后,不少人家新购置了家用电器。 是改革开放让迪庆的电力事业驶入了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迪庆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需要的大量资金从何而来?实行厂网分开,以坦荡的胸怀引进智力和资金,打破常规“定势”加快发展,赋予改革开放全新的内涵,成为迪庆电力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2001年以来,全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我州水电开发。到2007年底,三县人民政府先后与35家开发商签订了54条河流共79座水电站的开发协议。其中,妥洛、老安统、麦地河、格亚顶、龙渡、花椒坡、吉沙等16座电站投产运行,装机容量为33.07万千瓦。在加大电源点建设的同时,按照全州一张网的发展思路,我州对电力体制进行了改革,加快了电网建设的步伐,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州的35千伏和110千伏的州内电网,同时还架设了与省网相连的220千伏输变电“高速公路”。 目前,我州已基本形成了国有、民营经济开发水电资源的格局和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投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水电开发市场,水电工程开发项目遍布全州。同时,通过实施城网、农网改造工程,扩大了我州的电力覆盖面,提高了城乡通电率。目前,全州行政村通电率达98.38%,户通电率达92%。在我州水电开发项目中,近80%位于全州农村能源急需、贫困人口多的山区,通过水电开发极大地改善了当地能源条件,大山深处的村民告别了松明点灯的历史,许多家庭用上了电器,做饭、烧水、取暖都用电,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