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发现牛家族新物种! 近日 据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消息 该所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博物馆研究人员 共同在昭通水塘坝遗址 发现生活在约600万年前的古老野牛 并命名为“昭通壮蓝牛” 这一发现填补了 中国早期牛族的演化空白 昭通壮蓝牛部分头骨带右角心 图源:“中科院古脊椎所”微信公众号 壮蓝牛是一种小型牛科动物,生活在晚中新世时期,最早的化石发现于印度次大陆的西瓦利克地区。此次在昭通发现的昭通壮蓝牛,是这一属首次在中国境内现身,对于探索牛族在东亚地区的扩散路径与演化历程具有重大意义。 昭通壮蓝牛的角心粗壮,朝外后方延伸,牙齿高冠,且具有明显的褶皱和结构细节,反映出其适应复杂生态环境的进化特征。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出土的同属动物相比,昭通壮蓝牛具有独特的头骨构造和牙齿形态,说明它可能代表壮蓝牛在东亚地区演化的“进阶版”。 研究人员还对牙齿化石进行了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发现昭通壮蓝牛主要以树叶、嫩枝等森林植物为食,不像它的“亲戚们”是混合食性。这种独特的生态适应很可能与中新世晚期青藏高原隆升使昭通盆地形成相对封闭的森林生态系统有关,昭通盆地为昭通壮蓝牛提供了稳定且丰富的植物资源。 昭通壮蓝牛下颌及零散牙齿 图源:“中科院古脊椎所”微信公众号 昭通水塘坝遗址因持续出土晚中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而备受关注,成为研究亚洲古生态与动物演化的重要窗口。此次壮蓝牛新种的发现,再次展现了云南在古脊椎动物学研究中的独特地位和巨大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