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州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生态保护、环境整治、产业升级、治理创新等方面发力,推动乡村发展迈向新高度,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正在迪庆大地徐徐展开。 高位对标 擘画乡村发展新蓝图 州委、州政府深刻认识“千万工程”是改变乡村面貌的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将其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总牵引,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制定《迪庆州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与“路线图”。方案精准对标“千万工程”示范村、提升村建设标准,建立严格的申报、核查、验收机制,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2024年,全州成功创建26个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完成255个村的综合提升任务。这些示范村如明珠般镶嵌在雪山峡谷之间,为全州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板。 生态优先 重塑雪域乡村人居新面貌 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学习“千万工程”的首场硬仗,全域推进,成效斐然。“厕所革命”提质加速。聚焦农牧民生活品质提升,2024年高标准完成卫生户厕改建3152座,完成率达150%,农牧民“方便”问题得到根本改善。污水治理全域覆盖。全州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达84.6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55%,显著减少了对高原湖泊、河流的污染负荷。垃圾治理体系健全。构建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闭环体系。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达100%、95.68%、95.95%。建立全覆盖垃圾运维处置收费制度,保障了垃圾处理长效运维。村庄清洁常态长效。全州197个村(社区)将每月“清洁日”固化为村规民约,年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9000多吨,疏通村内沟渠5800多公里,村庄环境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 增绿添彩 描绘高原绿美乡村新画卷 近年来,我州依托独特的高原生态禀赋,以绿为底,全民动员建设绿美乡村。聚焦“三边”绿化,以道路两侧、房前屋后、庭院内外为重点,大规模开展义务植树、见缝插绿行动,引导农牧民栽植本地适生花卉果树,变“空地”为“绿地”、“菜园”为“花园”。点面结合,梯次推进绿美乡镇、绿美村庄建设。目前,6个绿美乡镇、10个省级绿美村庄、244个州级绿美村庄的创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开展。行走在迪庆乡村,雪山映衬下的绿树繁花、整洁庭院已成为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固本强基 激发乡村善治新动能 “千万工程”的核心在于富民强村,关键在于治理有效。我州以人才引擎驱动,大力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聚焦基层干部、产业带头人、新型职业农牧民等群体,开展精准化、实战化培训。2024年度完成各类人才培训5646人次,为乡村治理注入源头活水。深化“三治融合”。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常态化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分超市”赋能。持续深化“乡村振兴·积分超市”提质扩面行动,将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管理。小积分撬动大治理,有效激发了农牧民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提升了治理精细化水平。 绿色发展 构建高原生态循环新体系我州立足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定位,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以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和金沙江流域为重点区域,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14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大力推行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模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7.68%,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套率稳定在97%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71%,废旧农膜科学使用回收率达84.67%,农业生产步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良性循环轨道。 从雪山峡谷到高原坝区,从“三江并流”到湖畔草甸,迪庆乡村正经历一场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深刻蝶变。乡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治理根基日益夯实,生态屏障愈加牢固,绿色发展动能澎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