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维西县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农户们正忙着给滇重楼除草;德钦县的山腰间,木香与珠子参的嫩芽在微风中舒展身体,铆足了劲向上生长……在这片平均海拔3300米的迪庆高原上,中药材已成为当地各族群众的“致富法宝”。 近年来,我州紧扣生态优势与地域特色,将中药材产业打造成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资源优势转胜势产业规模节节高 我州宛如大自然私藏的“天然中药材资源库”,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富集,山林与河谷间,孕育着超过2000种的中药材资源,其中药用植物达867种,总分布面积超1070万亩,占全州土地面积的30%,药用植物蕴藏量预计达18至20万吨,这份得天独厚的生态馈赠,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走进德钦县拖顶乡,旺堆创立的德钦县拖顶乡珠巴洛河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生机勃勃。旺堆凭借多年经验,瞅准当地种植中药材的前景,毅然投身其中。公司通过“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在德钦县拖顶乡、霞若乡多地与农户合作种植中药材,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截至2024年末,公司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29亩。2024年,公司总资产达1400万元,销售收入近500万元,带动329户农户增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从“一村一基地”的点状突破,到“全州一盘棋”的整体推进,我州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持续跃升。2024年,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46万亩,产量约5.09万吨(干品),年产值突破8.43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本土龙头企业培育成效显著,28家龙头企业中包含5家省级、12家州级、11家县级企业,8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遍地开花,近2万农民、200余户专业种植大户投身产业,共同撑起了迪庆中药材产业的新天地。 政策机制强护航产业发展步步稳 产业要发展,政策是关键。一直以来,迪庆州将中药材产业视作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先后出台《迪庆藏族自治州中药材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等政策文件,从种植规模扩张、品种培优改良、市场渠道拓展等维度,为产业发展划定“路线图”、筑牢“保障网”。 围绕优势中药材品种,我州创新建立特色产业“六个一”机制,推动政策红利精准落地。这一机制聚焦市场对接、精深加工、种植基地三大关键环节,针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三类核心主体,量身定制扶持政策,同时不断完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支持等配套措施,让政策活水精准滴灌产业全链条。政策的强大吸引力,让外来企业纷纷“落地扎根”,深圳香雪集团、云南白药集团等行业知名企业先后入驻迪庆,累计收购中药材超2000吨,既带来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也激活了本地中药材流通市场。与此同时,香格里拉兰草药业、藏神生物等本土企业加速成长,与外来企业形成“多元协同、互补发展”的产业格局。 在政策护航下,我州还同步推进中药材产业品牌升级,助力“好产品”向“好品牌”跨越。依托“绿色食品牌”战略,我州积极申报“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通过典型引领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维西县塔城镇其宗村,借助“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利用上海帮扶资金开展藏红花种植项目。试种150亩藏红花获得成功,亩均产量达550克,亩均产值达5.5万元。后续通过“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近100户农户种植,户均增收1万元,还解决了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其宗村藏红花获评云南省十大名药之一,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大幅提升。 另外,我州支持维西县以点带面提升区域中药材产业竞争力。还持续强化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中药材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拉高产品附加值,让高原药材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多元发力提质效发展前景日日新 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川贝母为代表的特色中药材产业。香格里拉市天泉川贝科技有限公司就扎根于此,公司主要开展以川贝母为主的中药材良种繁育生态种植、精深加工及市场营销全产业链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等工作。近年来,公司推广“一分地”模式,有效带动小中甸镇100多户农户开展川贝母种植,栽培技术培训覆盖村民2000余人次,吸纳就业2.6万人次,累计发放务工费260余万元。公司通过打造优质品牌,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让小中甸镇的川贝母声名远扬。 这样的特色产业实践,正是我州整体产业规划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州围绕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依据不同海拔与气候条件科学规划品种种植,既确保资源优势与品种特性精准匹配,又推动产业集中集约发展;同步建设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七大中药材产业园区,为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搭建平台,进一步强化“云药之乡”和香格里拉道地药材的品牌辨识度。在产业模式创新上,我州积极推动规范化示范园区和“定制药园”建设,通过“园区+企业+基地+农户”的有机联接,让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咬合,既保障企业原料供应稳定,也让农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为持续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我州不断理清发展思路,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的扶持力度,用好用活产业专项资金与金融支持政策,为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扩大生产规模注入动能。在科技支撑方面,深化与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共建产业研发中心,聚焦种质资源保护与改良、质量追溯体系构建等关键领域攻关,以科技赋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我州还着力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打造一批绿色种植基地、地理标志产品及领军企业,借助“香格里拉”“三江并流”两大世界级品牌的影响力,拓宽我州中药材的市场空间;更积极探索“中药材种植+藏医药康养”的融合路径,推动中药材产业与文化旅游、健康服务深度结合,让农户既能通过种植中药材获得稳定收入,也能依托产业发展民宿、提供旅游服务,实现多元增收。 如今在我州,中药材已不再是高原深山里的“沉默宝藏”,而是串联起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百姓增收的“金链条”。下一步,随着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化、藏医药康养融合的拓展,我州中药材产业必将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赛道上持续领跑,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强劲的“药”动力,让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富民强州的经济优势,续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