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从起点保护纳西文化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7-23 09:07:30

教育部门可借鉴搞套中学版

杨福泉说,现在很多学校、老师忽略了乡土教育,但这个学校的经验表明,乡土教育完全不影响升学,而且还有帮助,这是值得大家来思考的。乡土教育激发了学生的活力,这几年乡土教育受到重视,也说明国家已经看到这个问题。

“为什么现在中小学教育受到那么多诟病,一个是乐趣丧失,前段时间新闻上说的一个学校学生高考后把课本撕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杨福泉说,丽江市教育局工作人员经常下去考察,他们和当地的教委就有合作关系,这也算是他们的一个试点。

对于怎样普及的问题,杨福泉觉得,现在在中国是很难的事,因为大家无法顾及。“中学版的教材,因为我后来太忙来不及去做,实际上我觉得这个教育部门完全是可以借鉴的,在中学搞一个更深入的。每个学校都可以结合自身来探索适合自己的教材。”

杨福泉表示,他的探索目前看来是很有用的,云南可以自己来探索一个属于自己的路子,这个教育部门应该鼓励,给予更多的支持。“我的这套书出来之后引起很大的反响,很多人都在关注。他们觉得对他们有借鉴意义,有的在搞退休老人读本,有的其他地方的小学也觉得我们的做法很新鲜。我觉得所有的小孩都是一样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小孩的不同年龄段来学习不同知识。”

后记

杨福泉的博客中曾提过,中国56个民族有非常丰富的传统乡土知识,它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以说,如果没有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乡土知识,就没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性和文化个性。

在当代全球一体化以及主流文化、强势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乡土知识面临着不断衰落和难以传承的命运;由于当代中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着忽略各民族优秀的乡土知识教育的弊病,中华文明中那传承千百年的优秀传统乡土知识在不断消失和失传。一方面,当今各个少数民族中涌现出了越来越多跻身于主流文化的大学生、硕士和博士,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母亲文化、故土文化的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过去人们常说的“数典忘祖”现象,正在我们各个民族的年轻一代中日益突出地呈现。一方面,不少民族的社区传统知识、文化艺术等正成为旅游市场和商贸市场上热卖的商品,但另一方面,由于商品市场上日益炽烈的对传统文化知识功利性的实用主义风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蕴和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

对社区传统乡土知识的遗忘,就意味着对自己祖先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知识的漠视,意味着使世界变得枯燥无味、缺乏个性魅力的“文化一体化”时代将会早日降临到我们的土地上。

杨福泉   摄影:本报记者 郭秋月

对话杨福泉

开始于痛心草根文化的流失

云南信息报(以下简称云信):你们一开始是怎么想到要编这个乡土教材的?

杨福泉:现在我们每个民族的教授、博士都是逐年在增加,而地方精英却在不断地减少,不知道自己民族的乡土文化的人也是越来越多,甚至语言也在丧失。

我最早的思想主要是培养民间精英,组织实施了东巴文化传人培养项目,由当时丽江最后健在的两位知识渊博的老东巴语学者配合,向从纳西山村中遴选出的8名年轻人,系统地传授东巴经、祭祀仪式、制作面偶等知识。因为大学是不培养这些人的。经过严格学习,他们中的多数人学有所成,正在成长为纳西族社区民众信任的东巴文化新一代的真正传人。

后来,我觉得学生在小学、中学也应该学习一些乡土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母亲文化,至少有一个了解,培养他们的兴趣,这样他们在以后会有一个好的基础,如果有机会他们还会继续学习,这个很重要。如果他们不在小学、中学学习,那么到大学就更不可能学习了,这样链条就会断了,这就会致使这个民族的草根人才流失,这是一个考虑。再一个是我们觉得学生的业余生活太枯燥,这个教材就是让学生自己选兴趣班,如一些学生选东巴书法、绘画、纳西古乐、歌舞等作为选修课,这样就活跃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有一个特点是,这个学校的升学率在这个地方是名列前茅的,这就说明他们课余的活动选好与学习国家规定的文化知识没有冲突,而且还活跃了学生的爱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热爱乡土的情结。

云信:这本教材已经用了几年,效果如何?

杨福泉:这个项目其实我们当初做的是三个点。丽江这个点我们一直延续下来,同时在香格里拉、西双版纳也选了点。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