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从起点保护纳西文化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7-23 09:07:30

中央电视台来拍摄这个片子,它主要是反映西部少数民族的教育应该如何做。期间他们发现了一个比较好的线索就是乡土知识应该怎么学。在那个片子播放后,中央民族大学就对乡土知识的教育做了一些相关课题研究。

但是我们实际上是做得最早的,同时这也是一个国际项目。我们的项目获得福特基金的资助。

国家近几年也比较重视校本教材的课外读物,老师们集中起来编课本,然后发到学校,那种方式是最普遍的。

我们的理念是把编写课本的过程就变成学生、老师来认识乡土教育的过程,而且会有切身体会。家长一来就意识到他的重要性,觉得他们应该懂点这些东西,山上有些什么动物啊?有些什么森林资源?它们是什么状况?我们的水从哪里来?雪山对我们来说重要性在哪里?这些我觉得是很具体、很重要的,但是现在的教材却是忽略不计的。它不会细分到每个乡村来认识自己的资源。是立足于一个乡的来做我们是没有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遗憾。我们现在比较普遍在做的是双语教学。

云信:双语是指母语和汉语吗?

杨福泉:恩,是的。

博士越来越多 乡土人才越来越少

云信:这个项目的设计总体上不只是为了编一本教材。

杨福泉:在过程中让学生、老师和民众都感觉到一种互动,通过这种互动提高一种民族自觉。以后家长也就可以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孩子。

我们小时候知道的很多知识也是从老人那里学到的,我们小时候没有电视,父母给你讲故事,就学到了一些关于山川地貌的知识和逸闻趣事。

后来有了电视,有知识的老人也无事可做,和自己的后代也说不上话。老人满腹本土文化知识没有地方发挥,小孩就是在看一些肥皂剧。

在我们各种信息发达的情况下,怎么传承本土的文化?这就需要学校来想一些办法,让家长和学生互相对话。我们这个做了以后比较有意思,学生们回家后就和老人了解一些乡土知识,水从哪里来,草药从哪里来,动物有多少种,家长当护林员做些什么?这些知识小孩就感兴趣,通过互动的教育方式,效果也完全不同。

实际上我觉得我们的这种方式是值得推广的。任何一个地方如果学生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肯定会感兴趣的。他也许和老师去采访一个老人讲的故事,他会很着迷,会继续刨根问底地去问,这就恢复了过去的乡土自己传承的功能,这样孩子自然的回家就不只是看电视了。

云信:现在类似的乡土教材在国内多吗?

杨福泉:编出一套教材作为试点铺开,这个比较多。但是我们在做的和他们理念不同的是我们是注重互动,让孩子、家长和老师一起参与进来。

这次我去内蒙就举了这些个案,他们也表示学者们除了写书、论文以外,有机会也要走向田野,做一些试样性的工作。我一开始就说,像我这样的博士纳西人会越来越多,乡土人才会越来越少。

不能只是满足少数民族增加了多少个大学生、硕士、博士。我觉得这样做的话我们草根这一块的文化是保护不好的,它会慢慢流失的,它就意味着我们以后文化多样性会减少,当大家讲的话都变成一样,那么就没有什么互补了,然后就缺少了一套与环境对应的体系。

比如内蒙古文化绝对是与北京文化不一样的,所以就是要在掌握国家的知识之外应该掌握乡土知识,适合这个地方生存的知识,不能最后把母语也丢掉。

要推广不难 可作为学校业余活动

云信:这个推广起来还是很难的吧。

杨福泉:只要做开也不需要多少钱,它可以作为一种娱乐,学生和老师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定好,今天去找一个草医聊一聊。这其实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每个老师带着学生都可以做,唯一的成本就是出书需要一点钱。

我觉得平时就可以作为一种学校的业余活动,因为这本身也就是一种辅助性的教材。比如说国家一个县已经有教材了,实际上在课本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灵活地增加一些内容。教材是县市统一发放,但是老师应该灵活应用,加进本地的特色文化,这其实也不难做,只不过现在还没有一种共识。对于这套教材,老师也提议如果能用到中学,效果可能会更好。这样做的话,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就不会断裂。

云信:在云南要推广可能吗?

杨福泉:这个要推广我觉得不难。国家现在是比较重视地方文化的传承的。每个省都有乡土教育教材,都是一层一层在编,一些地区,如丽江也有双语教材。只不过这种方式,你在教授课程的时候采取互动方式,这个是比较简单的。因为统一编撰的教材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而且学生有时候不感兴趣。当你具体到本地时,他们就有兴趣了。

我们的设计是比较活的,如我们的家族、村子、家园、房子、家谱等,都是用的是小孩感兴趣的。我们还用了纳西的现代拼音文字,还配上了一些学生画的画。

云信:这套教材有些西方方式。

杨福泉:有很多方式是一样的。日本现在还不是把我们的象形文字拿去做城市路标,小孩也喜欢。

你要用小孩的兴趣来设计,教材里的一些插画都是小孩子画的,整个都是围绕他们的家乡来画的。而且是用东巴文的形式。我把学生好的作品放在里面,这些方式都可以作为一种探索。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去创新,关键是学生、老师要感兴趣,不要是填鸭式的。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