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文化的传承者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和向东 发布时间:2018-12-09 10:20:07

▲和向东 (文/图)

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

出生于维西县白济汛乡上河江桥村民小组的傈僳族青年余尚权在创业的道路上致力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傈僳族文化的奉献精神令人赞叹!

1998年余尚权初中毕业,考上昆明的一所中专学校。由于家里贫穷,父母没有让他去昆明读书。1999年,余尚权补习了一年初中,2000年考上云南商贸旅游学校。为了供他读书,家里卖了耕牛,弟弟妹妹也被迫初中辍学。2004年中专毕业后,他在昆明创办创艺传媒广告公司,2008年公司遇到困境而破产倒闭,他无奈之中回到维西另寻出路。2008年至2015年,他先后当过小学代课老师、养殖场主、驾驶员、小工头。2015年,他成立维西绿宝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7年8月7日,他牵头成立维西傈僳族发展研究会白济汛乡傈研分会。

白济汛乡傈研分会是维西傈僳族发展研究会下属的唯一一个分会。分会不是在编单位,没有资金来源和办公场所。分会长余尚权腾出家里的几格房间供分会办公和傈僳族服饰、手工艺品、弩弓、手磨、乐器、、生产生活用具等展览使用。

白济汛乡傈研分会成立一年多来,余尚权扛着摄像器材,深入傈僳山寨,走访民间艺人,调查搜集整理濒临失传的瓦器及祭祀仪式上的祭词,为挖掘和传承傈僳族文化殚精竭虑,初有收获。

在余尚权所调查采访的民间艺人当中大多是身体欠佳的老人。白济汛村委会新塘房组的老艺人宗妹今年已有82岁。宗妹奶奶说,由于自己年老体衰,会唱也唱不起了,会跳也跳不动了。今年已有75岁的上河江桥组的和尚平会木工、打铁、编竹器,当过民办老师和生产队会计、队长,会演奏菊律(竹笛)、起贝(四弦琵琶)、吉资(二弦提琴)等乐器。2009年6月3日,和尚平被命名为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尚平于2010年2月9日身患半边风之后,行走有点不便,手指也有点僵硬,演奏菊律、吉资、起贝等乐器不再像过去一样灵活自如了。1950年出生的余新光是统维村白浪洛组人。余新光从14岁开始上山放羊的时候砍来竹子制作菊律,之后又学会了加工制作起本、吉资、马果(口弦)等乐器。余新光说,制作吉资、起本要用椿木、柏木、漆树木、板栗木。只有用这些树种板材制作出来的乐器才能奏出好听的音乐。余新光加工制作的乐器质量上乘,供不应求,靠此技艺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余尚权说,共元村的传承人李汝军、共恩村委会主任蜂玉光、起本传承人余忠、共乐村余功、白济汛村余胜华等同志在调查走访中提供了方便。他说,自己虽然有满腔热血,但没有这些热心人的支持是寸步难行的。 2017年12月30日,央视传统文化大型纪实纪录片《原声中国》栏目组在叶枝镇新洛村拍摄《傈僳族祭天古歌》,2018年1月2日封镜杀青。由于此前余尚权虽然拜访过祭天大师余金全,但拍摄的视频资料只是零星的,借此央视拍摄的机会,他“乘机”占好偏僻的机位,通宵熬夜,拍摄了余金全口诵的《祭天古歌》,留下了珍贵的视频资料。

2018年春节期间,余尚权策划组织傈僳族村民背着肉、鸡、大米等生食到猴子岩大峡谷开展祭山神、对歌、瓦器器、吹树叶、射弩、泡天然温泉等活动。


责任编辑:李晓翠 实习生 布内

上一篇:画冬天

下一篇:地名治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