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磨刀石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殷著虹 发布时间:2025-05-27 11:05:37

磨刀石是农村生活的日常用品。让我真正开始认识和使用磨刀石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事,那时我刚走出校园,到了距县城不远的大中甸公社曙光大队(今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尼史村)当知青。

记得那是1975年8月,当我们到村里下乡后不久,就面临着需要储备大量柴火,作为冬季取暖和烧火做饭的燃料。为此,我们从城里购买了拉柴火的手推车、砍柴用的斧头和柴刀。但刚购买回来的斧头和柴刀都很钝,不具备使用条件,因此我们向村里人借磨刀石使用,没想到村里人却用一则谚语回答我们:“悦耳的山歌要唱给别人分享,而家里的磨刀石不能外借。”我不知村里人不外借磨刀石的缘由是什么,却又听他们说,可以把刀斧带去家里磨砺。

当我带着柴刀到一户人家磨刀时,男主人潘迪搬出一块新的紫红色磨刀石让我使用,并对我说:“你可别告诉别人,说我家里有这样一块磨刀石。”在我磨刀的过程中,潘迪还告诉我,中甸县城周边并不产磨刀石,村里人的磨刀石都是各家各户从不同地方寻来的,所以就有了不外借磨刀石的习俗。当我问潘迪这块磨刀石的来历时,老实憨厚的他对我说:“这是从州政府基建工地上带回来的。”原来在我们知青下乡前,潘迪和村里的两个年轻人在县城做搬运工。一天,他们看见运到州政府工地的石料很适合做磨刀石,便各自留了一块带回家中。我欣赏潘迪以诚相待的品质,便对他说:“我父亲在运输站工作,认识很多马帮,有机会我一定请马帮找一块更好的磨刀石送给你。”

这年年底,县里组织了一个参观制作腐植酸铵的团队赴曲靖县学习,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在曲靖考察学习时,我看见有个生产队的打场上放置着一块形状规整的青灰色磨刀石,便问当地人:“哪里能找到这样好的磨刀石?”他们告诉我:“在附近河滩上就能找得到。”生产队干部得知我对这块磨刀石感兴趣,笑着对我说:“如果你们的车子方便,就把它带回去好了。”带队干部替我谢过人家后,叫我把这块石头放到大巴车座椅下。这块被我从曲靖带回来的石头很快被村里人津津乐道,之后它便成了村里最好的磨刀石。

常言道:“牛皮缝制的口袋是揉出来的,得心应手的斧头是磨出来的。”自打知青户里有了这块磨刀石后,到知青户串门的人就多了起来,人们喜欢用这块石头磨斧头、磨刀具,都说这块石头很“吃铁”,既省时、省力,又能使磨出的刀具光亮尖锐。村里人还为这块石头起了个名字叫“小英铎”(“小英”是村里人对我的称呼,“铎”藏语意为石头)。这不仅是村里人对我的夸赞,也成了我青年时代的深刻记忆。在那“一碗水、一阵歌,磨好镰刀好收割”的光景里,我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青春岁月。

1978年底,我结束了知青生活,回县城参加了工作。那时我把“小英铎”送给了潘迪,他高兴地对我说:“我一定要磨出最锋利的斧头,成为最有能耐的伐木工。”

如今,当我再次回到当年下乡的农村时,已是旧貌换新颜。走进潘迪家里,在他新建房屋的院落里,那块历经风雨的磨刀石被搁置在花台上。尽管它已经“弯腰驼背”,但依旧能看得出它硬朗的风骨。潘迪对我说:“如今这块磨刀石已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因为禁伐天然林后,砍树的斧头再也不用磨了,再则现在的农具和刀具都是合金钢制作的,即使使用了多年,依然能保持锋利坚韧。这块石头成了我的家当后,被嵌入了岁月的记忆里,相伴着风霜雪雨的农村生活,已经舍不得丢弃了。”

是啊,饱经风霜的磨刀石已被岁月磨平了棱角,但它打磨出了我吃苦耐劳的品性。每当听闻青稞地里传来悠扬的牧歌时,我就默默祝愿农牧民年年丰收,生活越来越甜美……

责任编辑:鲁茸追玛

上一篇:红旗招展白鹤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