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9时,我和几位朋友乘车行进在从维西县城到攀天阁坝子的路上,当汽车到皆菊村路口时,我们透过路边茂盛的松树林望见山脚下一个翠绿欲滴的坝子,古色古香的民居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坝子周围,衬托着远山的云霞,正好诠释了“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的幸福色调。 下了车,我们徜徉在杨柳依依的环攀天阁坝子自行车赛道上,眼睛里全是舒适的色彩,柔和的阳光随着云雾的流淌,浪漫地轻吻着绿油油的田野。清凉的微风抚摸着我们的面容,激荡起绿绿的涟漪。我们的身旁不时有参加夏令营活动的远方来客走过,留下一串串欢声笑语……这一切把我们的身心调整到最舒适的状态。 “这里是盛夏避暑的天堂,养眼养身养心,真安逸!10多年前,我在云南网上读到一篇题目叫《好耍不过攀天阁,稀奇不过老黑谷》文章,把我的心带到了美丽的攀天阁。”朋友王玉生边走边说,“百闻不如一见,正如文中介绍的一样,攀天阁坝子吃的有特色,玩的有品牌。” “是啊,老黑谷、那米鸡就是知名品牌!”我接过王玉生的话说,“中午,我们就到‘天阁一方’吃中午饭,感受舌尖上的欢愉。” 不知不觉就到了吃中午饭时间,我们来到了普米族民宿“天阁一方”。房子很有特色,置身其间,浓郁的普米族建筑风格无声地传递着普米族从游牧生活到农耕文明的历史变迁。饭菜很简单:老黑谷铜锅饭、火腿炖那米鸡,外加一盘素炒野生菌。用李玉生的话说就是“不吃不知道,吃了忘不掉。我们一顿午餐就吃了两个知名品牌啊!” “两个知名品牌”下肚,了解“两个知名品牌”由来的愿望涌上心头。于是我们踏上了寻找“两个知名品牌”答案的旅途。 当我们踏上攀天阁坝子观景台时,正好遇上了普米族汉子熊智深老师。熊老师在攀天阁中心校任教,他的业余时间几乎花在普米族文化研究上,艰辛的付出给了他沉甸甸的收获:3年前,他的著作《维西普米族》《维西普米族基础语言词汇》出版发行,紧接着被列为攀天阁完小民族团结校本教材。在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伫立在记载着攀天阁坝子由沼泽地变为农田的石碑前,悉心听熊老师为我们翻译碑文内容:攀天阁坝子原本是一个高海拔高山湿地,湿地中有一个湖泊,水草丰茂,是普米族放牧的地方。清光绪年间,广西通判冯舜生奉命管辖维西厅,他到攀天阁视察期间,带领攀天阁牧场周边群众开凿落水洞,将水泄出,开垦农田,种植水稻,开启了世界最高海拔产稻区的新纪元。稻田收成分成三份,一份用于开办学堂,一份归当地王氏地主,一份归农户。经过百年探索,各族群众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培育出世界独一无二的知名水稻品牌——老黑谷。 碑文讲解结束,熊智深老师接着给我们添加了与“老黑谷”品牌形成相关的“营养餐”:攀天阁坝子从沼泽地变为良田,居住在这里的普米族随之从游牧民族变为农耕民族,普米族对仓房神的祭拜就是这一转变的见证:每年,庄稼收完后,普米族都要开展祭祀仓神活动。祭祀人口中念诵《祝福调》:使家中发福的是仓房,给人们吃喝的是仓房,仓房把粮食储存起来,把好吃的食物给人们,把富裕的生活给人们……1975年,世界最高海拔产稻区水稻获得丰收,得到了上级的牌匾,并奖励给攀天阁人民公社一台捷克拖拉机。1978年,日本水稻专家亲临攀天阁考察高海拔水稻,并以一穗10元的价格购买黑谷种(当时,干部职工的月均工资才30元左右),但因海拔、气温、土壤结构等原因试种失败。2013年,攀天阁“老黑谷”牌大米被评定为“云南绿色有机米和云南六大名米。” 熊老师的讲解填补了我们对“老黑谷”认知的空白,使我们有了新的获得感。朋友王玉生的求知欲望依然很强烈,他说:“熊老师,你知道的真多,你能为我们介绍一下那米鸡吗?” “维西那米鸡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的‘那米鸡’被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列为2024年第三批特质农品名录,实现迪庆州‘全国特质农品’零的突破。”熊老师说,“这是迪庆州烟草专卖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品牌扶贫战略的成果。那米鸡俗称‘维西飞鸡’,其遗传性特征显著,是濒临灭绝的优良土鸡品种,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品质一流。总结起来说,那米鸡具有基因第一、品质第一、品牌第一三大特点。” 补充了“精神营养餐”的王玉生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小诗:“迷人不过攀天阁,‘离天最近’种黑谷。普米迈进新时代,兄弟牵手致富路。” 跟随熊老师,我们不知不觉来到攀天阁街子老付土特产收购点。收购点挤满了人,野生菌的芳香扑鼻而来,熊老师对我们说:“这里的野生菌价格要比县城低得多,你们需要的话就选购一点吧!”待交货的人群逐渐散去,我们各自挑选喜爱的野生菌,老付边过秤边对我们说:“我们攀天阁生态越来越好,松茸、羊肚菌等野生菌越来越多。林下资源已经成为攀天阁乡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去年,我这里光是支付收购松茸等野生菌的钱就达2100多万元,今年还会更多。人养树、树养人,享受到生态文建设红利的群众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 余辉染红了天际,优美的“瓦器器”旋律随着清凉的夏风闯入耳畔、润泽心田。循声望去,但见皆菊村民族文化活动场所各族群众手拉手、肩并肩、围成圈踏歌起舞。熊老师介绍说:“这是村里的群众在排练傈僳族舞蹈瓦器器,排练队伍中有普米族、傈僳族、纳西族,也有汉族。盛世欢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我们这里已成常态。2013年12月6日,在云南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李琥编导参与的器乐节目《瓦器器》荣获银奖和传承奖;2015年,李琥撰写《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傈僳族民间传统文化》一书出版发行,此书为各级文化部门逐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完整的‘哪鸶穗瓦器’第一手资料。目前,‘瓦器器’已经纳入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文化相通、血脉相连,攀天阁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绘就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画卷。走进攀天阁,就走进了民族文化百花园,在这里,你能品尝到多元民俗文化盛宴。” 攀天阁,纳西语意为“离天最近的坝子”,它的夜色静谧而销魂。可惜,我们却乘着这美丽的夜色开启了驱车回家的行程。一路之上,我们都沉浸在美好的回味中,任由“迷人不过攀天阁、稀奇不过老黑谷”的美好感受荡漾在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