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飞行员驾歼教七起飞训练 解放军装备的歼教七型教练机 三线建设从1964年起至1980年历时17年,涉及我国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国家累计投资2052亿元,先后安排了1100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其中,对国防科技工业投资近300亿元,建设了一批核工业、航空、电子、兵器、船舶、航天行业的科研生产基地。 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三线调整改造重大决策,确定三线企业调整改造的主要任务是调整企业布局、调整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由此,三线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七五”至“九五”期间,国家共规划安排了三线调整项目274个,后经合并、改制、重组等调整为201项。截至2002年年底已建成或基本建成181项,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00.48亿元。 三线建设中,航空工业在贵州建立了制造歼击机的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陕西建立了制造运输机的汉中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湖南建立了一批航空配件厂,在洛阳建立了研制空空导弹的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这些企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的发展变化彰显了三线航空企业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力量和支柱作用。三线企业以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航空工业在三线地区建设的一家军民结合型大型企业集团。1964年11月按照党中央、毛主席“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由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批准创建,由内地航空工业企业对口包建。来自全国16个省市、35家航空工厂的1万多名优秀干部、职工凭着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忠心,怀着建设三线的满腔热血,历尽艰辛,按照“靠山、分散、隐蔽”原则,在贵州省跨越4个地、市8个县,绵延800多公里的范围内,新建起45个航空工业企事业单位;犹如一把珍珠散布在贵州高原,在位于祖国战略大后方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建起了航空工业歼击机生产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