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教-7先出口后装备部队模式国内罕见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8-18 10:11:13

  当年贵州航空工业是按照年产300架歼七飞机、600台涡喷7发动机的生产能力设计的。各个工厂按照专业化生产布局,涵盖了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各个系统,整个基地生产配套程度达到70%。贵州航空工业的建设者们在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同时,抓紧进行生产准备工作。在还不完全具备试制、生产的条件下与老厂协作,1970年,贵航生产的第一架飞机——歼六Ⅲ就飞上了蓝天,并且成功制造出第一台涡喷7发动机。

  此后,在40多年时间里,贵航集团先后生产交付歼六系列、歼七系列、歼教七系列共20多个型号1300余架飞机,研制出“山鹰”高级教练机和多用途特种飞机;近百架飞机通过外贸出口到7个国家。贵航集团生产交付涡喷7、涡喷13两大系列16种型号航空发动机共3700多台,装备了歼七、歼八系列主战飞机,撑起国产航空发动机“半边天”。

  在上世纪80年代“军转民”过程中,贵航集团把“死棋”走活,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紧紧抓住“航空为本”、“军民结合”,确立了飞机、发动机、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发展优势,培育起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中国一航战略转型中,贵航集团加快跨越发展的步伐和进程,按照大集团战略和相关多元发展思路,打造了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产业集群,提高了资本运作的能力,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1978年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三线建设中诞生的贵航集团在1979年以后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生存危机。在军工企业大规模“军转民”的形势下,当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靠艰苦奋斗能够克服的困难,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瓶颈”。交通不畅、信息不灵、人才外流……山沟里的企业怎能和位于中心城市的企业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展开竞争呢?

  那时,面对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原有飞机型号转移到内地生产的局面,贵航集团干部职工深知航空产品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只有不断发展新的产品,企业才能在航空工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经过调研、分析,贵航集团决心抓住空军飞行训练的需要,在原来生产歼七飞机的基础上研制生产超音速高级歼击/教练机——歼教七飞机。

  1979年贵航集团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歼教七飞机。1985年7月5日,第一架歼教七飞机首飞上天,成为贵航集团从仿制到自行研制飞机的里程碑。1987年6月,歼教七飞机与强五Ⅲ、运十二飞机一起在法国巴黎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展出,引起轰动。这是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第一次参加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贵航集团研制的歼教七飞机也被誉为“亚洲明星”。

  业内人士说,歼教七是个好飞机,但是歼教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当时国内市场还未打开,1989年,贵航集团在歼教七飞机设计定型后又以18个月时间研制成功出口型的歼教七P型机。歼教七是先出口、后装备部队的,这在我国飞机发展中也是罕见的。

  就在贵航集团研制的歼教七飞机即将上天的时候,1985年国民经济调整,73家军工企业要下放地方;当时航空工业领导机关也曾考虑把贵航集团下放给贵州省。“亚洲明星”问世,为贵航集团在航空领域站稳脚跟、有所发展、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贵航集团抓住国家调整三线企业的时机统筹规划,就象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将散布在贵州省4个地、市8个县的企业调整搬迁到沿贵(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沿线地区,形成分布在贵阳—平坝—安顺三点一线的战略布局。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