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写在记者节:光环背后的坚守与付出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08 09:55:33

●央金拉姆

记者号称“无冕之王”,是时代的记录者,是真相的探寻者,更是社会的守望者。

2013年9月,通过州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考,我入职迪庆日报社,从当上记者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打满了鸡血,觉得这个职业自带光环。

做一名记者是我从小给自己设定的梦想,我想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梦想犹如一盏明灯,指引人前进。逐梦路上我奋斗着、努力着,终于在梦想开始的第十年,我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无上荣耀的党报党刊记者。从此,一支笔、一个本子、一台相机成了我每天的标配,或是行色匆匆于采访途中,或是奋笔疾书于案牍之前,总之,它们串联起了我丰富多彩的记者生涯。

翻开记忆的画卷,脑海中每一次参加采访的情景依旧深刻。刚开始,每位新记者都由资深老记者带着学习采访,我跟着施学群老师,当一篇题为《州政协党组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报道刊登在报纸上的那一刻,我无比激动,因为老师带着我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篇新闻报道。当时,记者这份职业所自带的光环让我满心欢喜,可是我却忽略了当时老师在稿子背后所作的付出和努力。

2015年3月,“千名干部下基层推进美丽迪庆建设”活动如期开展,作为全州第九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中的一员,我被下派到维西县中路乡拉嘎洛村驻村一年。初到村里,看到贫困落后的村貌和善良质朴的村民,我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老百姓做些事。可是,当村民蜂合兴因想在小组建一条通户路而找我寻求帮助时,我却束手无策,第一次那么深刻地体会到心有余力不足的滋味儿。这时,记者部主任和启光老师的一个电话点醒了我,他说:“无论在哪里,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记者的身份。”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虽然当时我的工作方式变了,可我始终是一名记者,我能做的就是立足本职,为地方做些宣传。于是,工作之余我开始寻找新闻素材,当了解到中路乡佳禾村第一支部书记和啟胜几十年如一日,不计代价,不图回报,默默帮助着身边人时,我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了他。听着和书记讲平凡人生的不平凡事迹,我心潮澎湃,一边记一边暗暗发誓:一定要写得感人、精彩。

然而,原本应一气呵成的稿子我却无从下笔,当挣扎了两天后写成的初稿自己都拿不出手时,我潸然泪下,那一刻我终于明白,记者光环的背后需要的是付出、是努力。

有人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理。”我认为记者所应具备的人民心、人民情使他永远站在时代的制高点。2017年12月,单位组织记者走基层,我们走进维西县美光村,采访了当地村民和“五保”老人六十一之间的感人故事,这也是我当记者以来感触最深的一次采访。

过去,美光村村民们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苦。这让身有残疾的六十一就过得更艰难了。2010年,年过七旬的六十一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有一天,村民蜂文浩路过六十一的居所时无意间看到,老人揣着手蜷缩在床上,两眼无助地盯着北风呼啸的窗外。此情此景,让蜂文浩一阵酸楚。虽然当时自己的家庭负担已十分沉重,但他毅然把老人接回家中,承担起抚养老人的义务……直到2012年11月,同组村民蜂文忠看到蜂文浩在身负重担依旧坚持抚养老人,于是,他主动提出申请并开始照顾六十一。

就这样,两位傈僳族汉子轮流照顾老人的善举深深感动了其他村民,大家也纷纷自发前来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房屋漏雨,村民们就帮老人修缮房子;生病了,就去给老人抓药;老人没吃的,他们就把自家口粮分给老人……特别是2017年9月初,为了让卧病在床的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顾和陪伴,村民们分成组,不分白天黑夜,陪伴在老人身边。采访中,当我看到村民们给老人做饭喂饭、洗衣洗被、擦洗身子的照片,以及轮流换班、生活开支等照顾老人的点点滴滴都时,我热泪盈眶。村民们的无私、善良、坚持、守护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正是因为这一次采访更加坚定了我做记者的信心,我要用手中的笔把发生在迪庆高原的善行义举传达给更多人,用心用情去书写好蜂文浩等人用道德善举托起的雪域迪庆向善的力量。

五年来,当“本报讯记者央金拉姆”这几个字一次次出现在迪庆日报各媒体平台时,让我懂得了当好一名记者,不仅仅是为了头顶的光环,更是为了内心的那一份责任,那一份坚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时代赋予了记者新的使命,新时代召唤新担当新作为。我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的殷切嘱托,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履职能力,始终怀揣记者的坚守、责任与情怀,在新时代的鞭策下勇往直前。



责任编辑:杨云萍 实习生 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