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观看馆内的少数民族服饰。 ∗通讯员 刘瑜澍 文/图∗ 一方刻着中原篆法的傣族土司印章,见证着边疆与中原的“政治联姻”;一张南洋华侨机工为前线运送物资的照片,诉说着抗战时期各民族的“生死与共”;一碗德昂族酸茶与藏族酥油茶的“跨界特调”,折射出当代生活的“美美与共”……在云南德宏州博物馆,文物不再是沉默的见证者,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态信使”,用两千年的文明互鉴史,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注脚。 文明交汇的“南方丝绸之路” 德宏州博物馆以“南方丝绸之路”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从西汉“蜀身毒道”到近代滇缅公路的变迁历程。绵延两千多年的南方丝绸之路,虽经千年而不衰,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唐宋时期兴起的茶马互市,使一条条从高山峡谷、丛林草莽之中踏出的茶马古道,经德宏一直往南亚和东南亚延伸,满载着滇茶、滇盐、蜀布等特产出去,又将战马源源不断地供给中原。西汉“蜀身毒道”的青铜器(如龙江型不对称铜钺)与东汉的“朱提堂狼器”印证了德宏作为“西南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地位;唐代“骠国乐”的传入与宋代“茶马互市”的繁荣,在馆藏马帮铜铃中得到具象呈现,实证了德宏作为古代商路关键节点的辉煌历史;特别展出的“勐卯古国”贝叶经、傣族土司印信等珍贵文献,生动还原了边疆古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风貌;滇缅公路的血泪史与南侨机工图文展示,诉说着这条“抗战生命线”如何承载民族存亡的重量。 文物探寻中的“根脉认同” 德宏州博物馆与西双版纳州民族博物馆联袂推出的“受印守土安边固疆——云南傣族历代土司印章展”,通过80余方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印章,揭示了傣族文化与中原文明的交融脉络。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傣族土司、属官不仅铸刻名章,更创作高雅闲章,印证了边疆地区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深度。德宏州博物馆致力于实施珍贵民族文物(古籍)保护项目。2024年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工程上报少数民族文物近100件套,重点推进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已全面完成实地调查工作,复查三普文物353处,新发现文物58处。其中盈江县发现“边疆人民感党恩”的石刻一处,上面刻有“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字样。 可移动文物中还新增少数民族土司拥护共产党的档案资料。1950年8月8日,为了切实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芒市司代办方克光、陇川司官多永安、遮放司官多英培、勐卯司官衎景泰、勐板司代办蒋家杰等在芒市司署召开会议,共同草拟衷心拥护解放的誓词,并郑重在誓词上签字画押。誓词为:“谨以至诚拥护中央人民政府,遵照毛主席训示,努力完成自治工作,协助解放部队肃清各司境内特务、土匪,以服务群众为己任,尽忠职守,决不蒙饰。倘如违反国家法令,抑有阳奉阴违情事,愿受政府最严厉之处分。谨誓。” 这些展览和文物的发现都印证了边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诠释着各族儿女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优良传统。 文化传承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德宏州博物馆依托州内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打造了一批文博研学基地,让各族青少年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华文化熏陶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如,在州博物馆组织的小小讲解员培训研学中,安排了傣族剪纸、德昂酸茶制作、傣陶制作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以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分享式的鲜活做法,让青少年切身感受当地人文气息和民风民俗,深刻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让博物馆成为各族群众享受祖国大好河山、感悟中华文化、增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遇到传统节日、民族节庆等契机,博物馆还会举办民族文化、非遗传承项目展示等社教活动,引导游客互动交流,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游客心中,促进各族群众在节庆活动中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为扩大影响,博物馆还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物展品征集。通过对反映边疆反帝反封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反映民族团结、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文物的征集,逐步形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发展为主线的可移动文物库,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专题展打下基础。从丝路商道的青铜器到抗战烽火的老照片,从土司印章的文化交融到非遗活态的传承创新,德宏州博物馆以文物为媒、以历史为鉴,诠释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是民族交融的见证,每一场展览都是文化自信的宣言,而每一次互动,都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这条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之路,正续写着新时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