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维西县塔城镇党委始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形式和载体,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8月,塔城镇被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评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2024年9月27日,塔城镇党委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模范集体”称号。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塔城镇党委以“五大”绘团结画卷,用“五共”铸中华之魂,有力推动工作走深走实。 一、思想铸魂大引领,凝心聚力共铸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共识是团结的根基。塔城镇党委深悟“血脉相融、信念相同”之要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委议事、网格治理、群众教育全链条。 机制固魂:以“党委统筹—网格落责—清单明责”三级闭环,把民族团结纳入“第一议题”、主题党日、周五例会,让党的声音直达120个村民小组。 宣传润魂:坚持“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线上借“魅力塔城”微矩阵推送“小切口”故事,线下以“万名党员进党校”“国旗下的演讲”等场景化教育促“大主题”入心,实现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群众教育同频共振。 示范塑魂:打造启别村、哈达村民小组等“国字号”“省字号”样板,培育和艳群、和星海等乡土能人,用“看得见、学得来”的典型点燃“比学赶超”热情,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腊普河畔常开长盛。 二、文化润心大融合,多元共生共传承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塔城镇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让热巴、锅庄、阿尺木刮等非遗歌舞与格萨尔说唱、东巴古歌等交相辉映,绘就多元一体文明图景。 阵地夯基:新建100余处非遗传习所、腊普书院、乡愁记忆馆、慢阅书屋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15分钟文化圈”,让各族群众抬脚即入“精神加油站”。 队伍传承:组建36支民间文艺团队(20个民族民间表演协会、16支民间演出团队),培育25名国家、省、州、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2人、州级7人、县级15人),以“老带新”“师带徒”赓续文化血脉。 节庆搭台:年均举办农耕文化旅游节、热巴艺术节、腊普文化艺术节等20余场大型活动,推出千人锅庄、长街宴等沉浸式体验,使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团结硬支撑。 语言搭桥:开展“小手拉大手、推普一起走”活动,在巴珠村等藏族聚居村庄开展普通话培训5场次,在宗教领域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6场次,以语言互通促心灵相通。 三、发展赋能大产业,农旅互融共致富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塔城镇以“香格里拉后花园”“维西的会客厅”为定位,构建“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旺”的融合链条,让各族群众在产业链上抱团致富。 一产提质:推广滇优35号、38号等优良水稻,布局藏红花、冰葡萄、中药材等高原特色产业,打造“稻田+摸鱼”“稻田+捉鸭”“庭院+豆花”“庭院+打饵块”等体验场景,实现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 二产延链:投入1100万元集体经济资金,培育旦巴桑杰生物开发公司、腊普茸农旅开发公司、腊普河谷酒庄公司、五安农资商贸公司等一批初具规模的企业,建成5个农产品加工厂房,以“双绑”机制联农带农,破解销售瓶颈。 三产引爆:全镇有酒店民宿107家,引进“松赞”“四鸣精舍”等高端品牌酒店,打造“慢来悦”“腊普文旅·策院”等民宿集群,旺季入住率超90%,2024年接待游客11万余人次、收入3000余万元,旅游从业人员共1200余人,让“生态饭”越吃越香、“团结饭”越吃越亲。 四、生态立镇大绿美,山水共济共绘绿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更是团结财富。塔城镇以护绿、增绿、管绿三篇文章,让85.93%的森林覆盖率成为各族群众共享的“绿色银行”。 护绿守底线:推行“党建+河(湖)长制”,2023年,腊普河入选省级绿美河湖标杆,金沙江一级支流腊普河、巴珠河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营造爱绿、护绿良好氛围。加大巡护力度,确保山有人管、绿有人护、责有人担,通过巡护,及时发现和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教育、处罚违规野外用火。 增绿美家园:实施退耕还林、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以“四美”积分、“红黑榜”曝光等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村庄风貌“颜值”“气质”双提升。2022年,塔城镇被评为省级绿美乡镇、省级文明村镇。 管绿建长效:出台“六不准六要求”风貌管控规定,运用“民管委+商户五包”模式,实现“扫干净、摆整齐、有秩序”常态化,让生态红利转化为团结红利。 五、依法善治大格局,共治共享共筑安 团结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塔城镇以“六治融合”为笔,绘就“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善治画卷。 自治强基:创新“民管会—联保户长—村民”三级自治链,将“五户联帮联保”嵌入网格,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共治夯基:按照行政管理体系,构建村民小组、村、镇三级网格,形成基层党建网、维护稳定网、社会发展网、生态保护网、边疆稳固网“五网合一”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实现分级负责、各司其职、全面统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新局面。7名党委班子成员全覆盖包保建制村,54名干部职工包村民小组,700余名村“两委”成员、网格员、党员包农户,70户重点户“一对一”包保,保证了政策宣传入户,矛盾争端早发现,风险隐患小化解。 法治固本:组建115人双语普法队,开设普法直播间,年均化解纠纷百余件,“以案定补”激活调解动能。 德治扬善:开展“最美家庭”“最美人物”评选,大力推进“文明细胞”工程,完善村规民约,以德润心、以文化人。 联治协同:与毗邻四县乡村签订制度共创、组织共建、信息共享、纠纷共解、资源共护、发展共促、节日共庆的“七共”联建协议,推动“鸡鸣四县”一体化治理,边界纠纷“零发生”。跨界群众由“邻居”变“家人”,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智治赋能:依托“网格化+信息化”,打通社会治理信息平台数据壁垒,实现人、事、物一网统管,让治理更精准、服务更贴心。 塔城镇的生动实践深刻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发展的强大引擎。站在新的起点上,塔城镇将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继续沿着正确道路坚定前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时代内涵,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局面在腊普河畔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迪庆实践贡献更大力量! [该文为云南省委党校课题“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宝贵经验和发展路径研究——以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为例”(2025YNDXXT4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共维西县委党校 余莉珍 张艳 郭珊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