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七夕乞“巧”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米丽宏 发布时间:2025-08-29 09:27:46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传说,这一晚,天上的织锦巧手七仙女,会跟凡人老公相会。一年一度、忘情倾诉间,不免会透露点“天机”什么的。凡间女子于葡萄架下悄悄听,或许能偷得一点“巧”技艺。

旧时的当家女人,一双巧手太重要。我娘那代人,针线女红还被称作“营生活计”——一家老小衣装鞋帽,全靠当家女人缝缝连连,是过日子的必备技能。乡里有句俗话“男人满世界走,带着女人一双手”,一个男人的穿戴,是一个家庭的风光和门面。

“巧手”的技艺,第一靠习练,再就是靠一颗慧心领悟了。姑娘们在捏得住针的年龄,便从处女作——一个缝得歪歪扭扭的“荷包”、一个绣得皱巴巴的手绢起步,走上了修炼手艺的漫长道路。“十二三,缝被褥,十五六,纳鞋底”,一双手,越来越担得起养家的重任。

我小时候,女孩们对针线女红已经疏离,但我常遭姥姥嘟囔:“十二三岁的大姑娘,还不学做鞋,以后怎么过日子?”我任性不理,看到那些比我大几岁的姑姑们做这做那,而自己可以脱逃,心存侥幸。

姑娘们的恋爱,往往从她们手头的针线活儿上透露出来。她们手边缠绕上了琐琐碎碎的针线玩意儿:绣了半拉的花鞋垫,勾了一半的衬衣领,钻来钻去的毛衣针……那彩线绣成的鞋垫上有“白头偕老相爱一生”的字样,那白洋线钩织的衬衣领,横、竖、斜,看去都是扇形的小花朵儿。一有点闲暇,她们就掏出来飞针走线,进入一种安静状态,神态定定,眼神儿幽幽,心思飘远。

她们的恋爱,好像不是跟心上人谈,而是跟手里的针线谈。谈得温柔、耐心、任性,看去很缠绵,很古典。

那些柔情和寂寥的镜头,现在看起来很有诗情画意。

据说我奶奶嫁到老米家,穿针引线的媒人竟是一双“婴儿鞋”。那时,老米家还算大户,爷爷又是独苗儿,在讨媳妇这事儿上,祖奶奶颇费周章。二姑奶奶生儿子过百天,作为姑表远亲的奶奶到娘家来随礼。礼物中,有双巴掌大的红色婴儿鞋,惹得亲戚们纷纷称赞。那鞋底儿软绵绵,针脚匀称,且针法讲究:虎额用个“挑花”,虎眼用个“打籽”,虎牙用“齐针”,虎眉用“滚针”;鞋底中间呢,纳上九个菱形破花。九个破花称为九颗圆子,意思是“九子十成”。鞋脸整个儿一张老虎脸,咧嘴呈现笑模样。

祖奶奶,一眼相中了这双“巧手”,托三托四地打听做鞋姑娘。这一打问,才知,那丫头个子不高,皮肤白,小脚儿。论辈分,跟爷爷五服之外算是姑侄;但毕竟远亲了嘛!遇到合意的姑娘,不能错过。

一双巧手,先于颜值什么的,成了婚嫁的重量级筹码。于是,那个巧手姑娘,在吹吹打打的乐器声中,成了我的奶奶。

奶奶生了五女一子,她年年七夕指导着姑姑们在庭院里供瓜果、摆针线,让她们对着月亮跪下,拿线头在头顶穿过针眼。姑姑们像考试也像游戏,顺利穿过的就是“巧”手,针线啦、婚姻啦,会顺意;一穿再穿穿不过,呵呵,葡萄架下待着,跟织女学艺去。

女红技艺,到我这里,已基本掉线;到我女儿这代,已完全绝迹。姑娘家“巧”不“巧”的,再没人去过问。跟大工业流水线相比,个人的巧手不堪一击。

不过,七夕仍是浪漫的,如今流行的是小熊鲜花巧克力。七夕乞巧,渐成往事,随之消失的,是女孩儿家穿针引线那种曼妙氛围,还有一颗颗温婉沉静的女儿心吧。


责任编辑:杨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