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永春河畔的杜鹃早已卸下了艳丽的红妆,而尖山上的杜鹃却灿若朝霞。4月,乘着明媚的春光,我与几位远方来的亲戚来到尖山,一睹尖山“花王”的芳容。 上午10时,我们抵达永春乡四保村尖山脚下的停车坪。停车坪北边的浓荫中,山庄若隐若现,“瓦器器”欢快的旋律回荡在青山绿水间;栈道入口旁边的烧烤摊上,青烟裹挟着烤肉的浓香扑鼻而来,正应了“哪里有人气,哪里就有烟火味”。 表弟问我:“阿哥,你之前到过这里吗?这里的旅游设施不错,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我两年前来过一次。”我回答,“尖山‘花王’的盛名早就是维西各族群众茶余饭后的美谈了,但由于山高坡陡、路途较远,鲜有人能一睹其芳容。2022年,庆福村精品示范村建设项目给万千游人带来了福音,庆福村至四保尖山‘花王’连接线建设工程竣工,将庆福村乡村旅游景点与四保尖山‘花王’景点连接起来,从此,探访尖山‘花王’的旅途不再艰难。” 栈道很陡、很长,宛如一条彩带缠绕在尖山上。太阳当空照,气温逐渐升高,越往上走越感艰难,才走了20来分钟,我就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在我的提议下,大家坐在树荫下喝水、吃零食,顺便欣赏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风依然带有几分寒意,不一会儿,我额头上的汗水就被吹干了,身体就像恢复动力的发动机。这时,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越过我们上山去了。老奶奶精神矍铄,那张写满沧桑的脸上堆满了灿烂的笑容。 “这个奶奶真精神!”看到老奶奶健朗、乐观的形象,表弟感叹道,“看上去,她应该八十出头了吧?真不简单!我们还是继续走吧,要不然,连老奶奶都走在我们前头了!我送你们一副对联,兴许能提振精气神: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 是啊,难的不是眼前的山路,而是自己的心。听了表弟的话,我们又继续沿栈道前行。约莫又爬了20分钟,我们登临“绝顶”,“会心”处万千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湛蓝的天上白云自由自在地翻卷着,明媚的阳光下,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争奇斗艳,蜂舞蝶恋,群鸟高唱,养眼养心。花前树下,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游人在心仪的环境中摆出各种造型,留下最美的影像…… 观景台前,维西民族健身操协会的30多名会员身着艳丽的傈僳族服饰,在欢快的“阿尺木刮”旋律中舞动。有一位摄影师变换着不同的角度为参演者拍摄。协会负责人介绍说:“今天,我们来这里有两个目的,一是看‘花王’,欣赏杜鹃花海;二是以花海为背景,表演民族健身操,制作视频,发布到网上,吸引更多人加入到民族健身操行列中来。” 一切都很美好,而其中要数老奶奶与尖山“花王”同窗的瞬间最抢眼。老奶奶挺直腰板,手扶尖山“花王”,落落大方地面向孙女的镜头。镜头里,老奶奶笑得如同盛开的菊花般灿烂,满头银发点缀在似火如霞的杜鹃花海中,让人看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走近尖山“花王”,轻声读着牌子上的文字:“尖山杜鹃‘花王’树龄70年!” 我的话音刚落,老奶奶便接着说:“尖山‘花王’70岁,是我的小弟弟,我今年90岁了。我还想再活20年!”说罢,老奶奶在家人的陪伴下笑着走开了。 “老杨,你们也来这里玩耍?”一位操着四川口音的汉子跟我打招呼。这位汉子名叫陈勇。改革开放初期,他就来维西打拼了,先是做泥水工、木工,后来办了一家肉食品加工坊,生意不错,一家人在维西有房有车有积蓄,日子过得很安逸。从前年开始,陈勇把作坊交给儿子、儿媳打理,给自己办了“退休”。 我在跟陈勇的交谈中得知,那位90岁高龄的老奶奶就是他的母亲。老人家是春节前从四川老家来到维西跟陈勇他们过春节的。老人家打算过了春节就回老家,但在陈勇夫妻的再三请求下,老人家答应在维西多住一些日子。听说尖山“花王”很稀奇,老人家产生了去看一看的强烈愿望。 我们谈得正欢,老奶奶走了过来,笑着说:“维西山好水好风光好,我回四川老家后要把尖山‘花王’介绍给乡亲们,让他们都来看一看。” “阿奶,尖山很远、很陡,您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来尖山看‘花王’?”我问老奶奶。 老奶奶笑着说:“以前生活困难,那日子叫苦熬,但即便是苦熬,我们心中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也从来没有停下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现在,儿女都成家立业了,光景好了,这日子叫享受。我每时每刻都有好心情,在我的眼里哪里都是好风景,哪里都有尖山‘花王’。” “我母亲很乐观,凡事往宽处想,在她的字典里没有‘忧愁’二字。在她看来,人来世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面对难事、烦心事,笑比哭好,畏惧、退缩没有出路,这也许就是我母亲健康长寿的密码。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影响了我们一家人。”陈勇对我说。 有感于老奶奶和尖山“花王”,表弟不禁诵出一首小诗:“尖山‘花王’七十岁,深藏大山无人问。盛世爱美露芳容,尖山‘花王’惹人醉。彩蝶翻飞恋花蕊,花潮人潮共聚会。山高坡陡路且长,九十老奶不知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