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人物|九旬老兵许忠为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20 15:59:55

mmexport1755596998022.jpg

在宣威羊场煤矿的家属院里,96岁的许忠为坐在沙发上,阳光透过梧桐叶落在他胸前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这位从山东菏泽成武县走出的老兵,15岁参军抗日,1958年支援边疆来到云南,将大半生献给了煤矿附属砖厂的烧砖事业。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老人抚摸着纪念章,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与砖窑烟火交织的记忆,在他口中缓缓流淌。

mmexport1755596926194.jpg

少年参军:

“拼了命也要把日本人赶出去”

1944年,齐鲁大地正遭日寇铁蹄践踏。当时按规定,家里有两个男丁必须去一个参军,15岁的许忠为和哥哥是家中仅有的两个男孩,他是弟弟,主动选择了参军。“哥哥得留着逃荒养家,我年纪小,没啥牵挂,该我去。”老人声音洪亮,带着山东人特有的耿直。

刚到部队时,许忠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却牢牢记住了班长的话:“当兵就要保家卫国。”训练时,他年纪小、力气弱,却比谁都拼,别人练一遍,他就偷偷加练三遍;急行军时跟不上大部队,就拽着战友的背包带咬牙坚持。“战友们都护着我,有吃的都分我一半,夜里站岗会悄悄替我多站一小时。”说起当年的战友,老人眼里泛起微光。

在敌后游击战中,他跟着部队在山东、安徽一带辗转,扒火车、炸碉堡,哪里有硬仗哪里上。寒冬腊月里过冰河的经历,至今仍刻在他记忆深处。“河面结着薄冰,水凉得像刀子割肉。”许忠为抬手比划着,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有人冻得受不住,把枪扔了往对岸爬,我死死抱着枪没松手——那是打鬼子的家伙,命能丢,枪不能丢!”

“那时候没想过怕,就一个念头:拼了命也要把日本人赶出中国。”老人摆摆手,不愿多提战场上的伤痛,只说“能活着看到胜利,就值了”。

砖窑淬炼:

“不给政府添麻烦,工作就得拼命干”

1958年,许忠为响应国家号召,从江苏徐州的砖场辗转来到云南宣威羊场煤矿,在煤矿附属砖场负责烧砖工作。从枪林弹雨的战场到热气蒸腾的砖窑,他骨子里的“拼命”劲儿丝毫未减。

烧砖时,一次紧急任务要求立即调出刚出窑的砖块,而按照规程需冷却一周。“工期不等人,国家建设等不起。”许忠为找了条毛巾浸湿,披在身上就冲进了高温窑房。扑面而来的热浪让他瞬间晕厥,被同事抬出来时,后背的皮肤已被灼得通红。“他就是这样,干啥都不要命。”91岁的老伴梁树华在一旁补充,眼里满是心疼,“有次能给我解决工作,他却说‘先紧着更困难的职工’,这辈子从没为自己考虑过。”

在砖场的27年里,许忠为从装窑、烧火到出砖,每个环节都干得扎实。“不给政府添麻烦”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汶川地震时,他揣着当月工资找到社区,坚持要全部捐出,“国家有难,咱不能看着”。

岁月回甘:

“现在的日子,想都不敢想”

许忠为与梁树华的缘分,是战火年代里的一抹温情。“我们两家本来就认识,家里人一说就成了。”梁树华笑着说,“外面人都说他好,正直、肯干,跟着他我踏实。”

如今,老两口住着宽敞的家属楼,儿女孝顺,每天看看电视、散散步,日子平淡而安稳。“现在有房子住,有饭吃,生病了有医保,这都是托共产党的福。”许忠为感慨,“抗战胜利那会儿,我和战友们想象的好日子,也就图个能吃饱穿暖,现在的生活,当年想都不敢想啊。”

夕阳西下,许忠为小心翼翼地将纪念章收好,放进盒子里。从抗日战场到砖窑,从少年到白头,这位老兵用一生诠释着“拼命”的意义——为家国拼命,为生活拼命,更为不辜负时代拼命。


责任编辑:邹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