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之间,有一条奔腾的大河——怒江。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的怀抱里,生活着傈僳族、白族、怒族、独龙族等22个兄弟民族。这片热土,有着祖国疆土不可分割的家国情怀,也传唱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感人故事。 大美怒江 仲秋时节,我们从香格里拉市驾车前往怒江州泸水市六库镇,540多公里的路程,因为一路下雨,走了近9个小时。好在有泸水市文联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精心安排,他们下班后一直等着我们香格里拉市文联采风团的到来。大家一起边吃晚餐边进行业务交流,让我们感受到了怒江大峡谷的热情好客。 我们在“爱上怒江”餐厅吃晚饭,这个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餐厅十分独特。大厅挂着一大幅独龙族纹面女的相片,她是一位慈祥的老年妇女。她脸上的纹路如古老密码,纵横间藏着独龙族的生存史与女性的坚韧。这个布满时光印记的面容,既是民族记忆的载体,也成了人们探寻原始文化的窗口,静静诉说着一个民族的过往。 独龙族纹面的习俗起源于一种古老的信念,纹面限于妇女,俗称“画脸”。《新唐书》称“文面濮”,《南诏野史》称“绣面部落”,可见独龙族纹面由来已久。少女十二、三岁时就要纹面,有表示成年之意,而且出嫁前必须纹面。目前纹面女仅存7位。纹面习俗起源有多种传说:或为躲避土司抢掠,或为区分氏族,或与成年礼、美的观念相关。纹面需以荆棘刺破皮肤,涂以锅烟等染料,过程疼痛却被视为成年标志。如今,随着时代变迁,这种面纹习俗已基本消除了。郭沫若曾赋诗揭示它的历史根源,并祝贺独龙族姑娘们的解放。 爱上怒江餐厅的傈僳族手抓饭内容丰富,以簸箕为容器盛装多色米饭与肉类、蔬菜、水果等食材。多色米饭采用大米与包谷籽、豆米、荞米等混合蒸煮,搭配烤乳猪、土鸡、火腿及野生菌类、应季野菜等,呈现“五彩斑斓”的视觉特征。其中的一道菜,看上去像红黄相间的烤五花肉,一入口是香酥的炸洋芋。同桌的怒江作协朋友说,这是当地的“高原红”洋芋,在市场上是网红生态食品。作为待客最高礼遇,傈僳族宴席中还有传统饮酒仪式,通过唱祝酒歌、敬同心酒等环节表达热情。因为提倡节俭就餐,大家就以茶代酒,互叙两地友情。 从餐厅出来,我们就看到怒江东岸面山的“怒江大峡谷”灯景,以不同的颜色变化闪烁着。映衬了怒江峡谷的巍峨之姿与险峻之态,增强了怒江大峡谷迷人夜色的吸引力。在温暖的夜风里,沿着怒江散步,在通达桥下拍照打卡,已成为游客在泸水不能错过的夜游体验。 泸水市六库城区有许多横跨怒江的桥梁。六库地形狭窄,又因怒江穿城而过,江东、江西两个城区分别在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脚下。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过江难”曾一度严重阻碍着六库城镇化进程。六库最早修建跨江桥梁的历史可追溯至1931年,六库土司第11代孙段承钧第一个提出建议,计划在六库渡口的怒江上建铁索桥,并亲自奔波了7年,仍然无法筹足建桥资金,出于无奈,1938年冬季动工时将建铁索桥的计划改为建浮桥,次年春节,六库怒江渡口浮桥建成,但仅仅使用了几个月后,在7、8月份,因为怒江水上涨而被彻底冲毁,之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怒江州境内的怒江、独龙江和澜沧江上再也没有建过通车马桥。 1966年10月开工,1970年元旦建成的向阳桥是第一座连接六库东、西两岸城区的跨江桥梁,直到六库怒江大桥建成通车后,向阳桥禁止机动车辆通行,完成了它作为促进六库城镇发展的“先行者”使命。1990年至2002年,交通运输部在怒江开展以交通为龙头的全方位扶贫工作,为改善怒江交通落后面貌投入了资金、人才和技术,其中帮扶新建的六库怒江大桥于1991年3月28日通车,为三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其主跨154米为当时国内最大、亚洲第二,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安全便捷出行。 21世纪初,随着泸水县城搬迁至六库,城区人口、车辆在短时间内较快增长,排路坝城区和老城区已日益不能满足六库经济发展和行政办公需要,六库城区开始向南面的赖茂村方向扩建,并及时新建怒江通达桥及其江东连接线,构建赖茂新城区和江东老城区的交通环线,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改善六库怒江大桥超负荷运行现状。2015年1月,怒江通达桥正式建成通车,该桥为独塔钢索面斜拉桥,为目前云南省境内此类桥梁第一座,是怒江州境内第一座按照一级公路双向6车道(宽32米)标准修建的大型跨江桥梁。紧接着,为进一步向南发展和建设环六库城交通网络,由华电怒江公司投资新建六丙公路一期工程,其中全长700多米的南坝怒江大桥,为目前怒江境内最长的跨江公路桥梁。 2018年8月8日,中交集团扶持新建的“中交怒江连心桥”在六库怒江渡口正式动工,一座具有较高观赏性的现代化大桥成为六库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跨江桥梁多,成为六库一个显著特征,从北到南,在5000多米的狭长城区里,已建成的有小沙坝桥、重阳桥、向阳桥、六库怒江大桥、怒江通达桥、丙舍坝桥和南坝怒江大桥7座桥,随着跨江桥梁的不断增多,困扰六库多年的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得到了较大缓解,加快了六库城镇化发展进程,使这座四季花开不断,充满亚热带风光的边陲小镇,正在成为四方游客、文人墨客了解怒江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一个重要窗口。 值此良辰美景,我心中默默赋诗一首《游怒江大峡谷》:清雾遮峡壁,踏秋绕水行。时时鸟欢语,处处泉流声。山风长呼啸,斜雨伴复行。我欲归故里,不见来时路。 第二天,我们到了怒江西岸的泸水市上江镇付坝村古龙坝村民小组,这里群山环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间鸡鸭嬉戏,原野绿意悠悠,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