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胜县,一场乡村蝶变正悄然发生。5年来,当地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从42.49%跃升至83.87%,自然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实现100%覆盖,3个乡镇跻身“省级绿美乡镇”……这场由外到内、兼顾“颜值”与“内涵”的乡村变革,书写出“美丽乡村怎么建好”的精彩答案。 清晨的三川镇,万亩荷塘与稻田画相映成趣。谈到村子的变化,翠湖村村民李树红说:“过去,村里建房乱、道路堵、垃圾多。”如今,永胜县委建立“联审联批+协管员巡查”机制,严控大拆大建,保留传统青瓦坡顶院落,守住了发展根脉。 永胜县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县委统揽、部门协同、乡(镇)主责、村组落实”四级联动机制。目前,全县142个村庄完成“多规合一”规划,三川翠湖、程海河口规划获省级优秀成果一等奖。 “大哥大姐们,清理门前杂物能换积分、兑洗衣粉。”六德乡华祝村党支部创新开展“爱心超市”积分兑换活动,带动全村537户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整治。 永胜县创新“党建+人居环境整治”模式,151个村(社区)党组织组建“党员先锋队”,1.6万名党员认领“责任区”“示范户”。结合主题党日开展的“党群同心清洁家园”活动,累计发动党员群众投工投劳6万余人次。 一大早,家住永北镇凉水社区的梁金涛推开新改建的卫生厕所门笑道:“以前旱厕又臭又脏,现在政府补贴建了三格化粪池,干净多了。”在“厕所革命”中,永胜县累计投入4500余万元,建成农村卫生户厕26922座,294人的技术队开展培训300余场次。 污水治理上,该县构建“镇区管网收集—村落湿地净化—农户庭院回用”体系,“十四五”以来新建9个乡镇污水处理厂,行政村治理覆盖率达69.54%。垃圾处理推行“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模式,3663名公益性保洁员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垃圾围村”成了历史。 “过去,村中污水横流。现在,污水净化能浇地,垃圾分类能换物。”期纳镇文凤村村民李云峰说,环境好了,回村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 程海湖畔,螺旋藻产业园工人打包螺旋藻产品,带动3000余农户增收。三川坝区的万亩荷塘,既是网红打卡地,又产莲子、藕粉,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通过培育“他留乌骨鸡”“程海螺旋藻”等地理标志产品,全县建成17个“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同时推进农业绿色革命,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下降4.8%、4.2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90%。 “烂菜叶堆肥,农药瓶单独收。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收入涨了。”在三川镇翠湖边经营翠源农庄的白照说,依托产业发展,生意一年比一年好。 如今的永胜,群众看得见山清水秀,留得住乡愁记忆,分享到发展红利。从“脏乱差”到“绿富美”,乡村群众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铁成 责任编辑:孙寅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