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3日,上海市第六批援滇干部在康珠大道州扶贫办楼前一下车,州扶贫办主任和永忠就拉着援滇干部的手,热情地介绍起工作来。在前几年的接触中,和永忠看到了能吃苦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上海干部孜孜不倦地耕耘在迪庆高原上,这让他对援滇干部有着万千不舍,更对新一批援滇干部充满了期待。

" name="description">

雪域高原来了贴心人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3-30 09:48:39

松学宝

2016年6月23日,上海市第六批援滇干部在康珠大道州扶贫办楼前一下车,州扶贫办主任和永忠就拉着援滇干部的手,热情地介绍起工作来。在前几年的接触中,和永忠看到了能吃苦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上海干部孜孜不倦地耕耘在迪庆高原上,这让他对援滇干部有着万千不舍,更对新一批援滇干部充满了期待。

罗文林是扶贫办对外联络科科长。23日上午,离援滇干部抵达香格里拉还有两个多小时,他早已和同事在这里等候。罗文林说,这些年,迪庆人民与上海援滇干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援滇干部不仅带来了物质援助,踏实肯干的精神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扶贫办后勤赵荣芳大妈忙里忙外,她把给援滇干部准备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换上了全新的床上用品,还特意在每个房间里都摆了一盆绿色植物,事无巨细地做着后勤准备工作。她说:“等他们到了,我第一时间要问问他们喜欢吃什么菜,他们远道而来我可不能怠慢。”上海干部给迪庆送来了关心和帮助,她也想为援滇干部带去家的温暖。

援滇干部王晓华,赴任州扶贫办副主任,为了更好地投入工作,王晓华在上海期间就做足了功课,到迪庆的第一天利用晚餐时间和同来的王忠民和陈超讨论起了未来发展大计。他们一致认定,迪庆地处偏远地区,如何改善改善交通?如何帮扶产业?如何让旅游业搭上高速快车?如何解决当地水利条件落后的局面?如何把上海的优质教育卫生资源拉到迪庆?一个又一个的如何,不断跳跃在三人的脑海中,这一夜,他们聊到很晚……

到迪庆初期,由于高原反应,他们每天都睡得很少,但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他们积极与当地工作人员沟通交流,尽可能多地了解工作情况。

三人都清楚,高原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除了高寒、缺氧、低压、强紫外线辐射,当然,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在雪域高原上,面对亲情时,他们的心很小,小得抵御不住内心深处的柔软,但面对工作,他们的心却很大,在平均海拔3300米的雪域高原上,面对恶劣环境的极限挑战,他们甘于奉献,互相鼓励,积极而全身心地投入,砥砺前行,诠释着援滇干部一贯实干务实的精神。

到各自岗位任职,进入工作状态后,三位援滇干部积极与州委、州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三县(市)沟通协调。期间,三位干部配合上海合作交流办、云南省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编制《上海对口支援云南迪庆藏区“十三五”规划》。王晓华说“中央要求、迪庆所需、上海所能”这个原则牢牢钉在了他们心里。经过一年的艰辛付出,在年度项目计划及资金安排上,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坚持“向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向贫困户倾斜、向精准扶贫倾斜”的工作方针,建成了一批以脱贫攻坚村为主的藏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以及一批以州人民医院高原心血管疾病特色专科为代表的卫生事业援助项目。这些项目主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改善和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医疗条件、干部素质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重点。

三位援滇干部与州委组织部、各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并多次与上海市委党校、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进行联系协调,签订沪迪人才培训协议,2017年,全州共派送373名党政干部、18名基层科级干部以及53名骨干教师、96名医技骨干人员到上海锻炼挂职和学习培训。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提升了迪庆的干部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了迪庆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保障能力。期间,他们积极利用个人社会资源,积极引导上海企业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培育出一批以葡萄、中药材、油橄榄、核桃和尼西鸡、藏香猪、牦牛等为主的高原特色种养殖产业,为农民增收开拓新渠道。

偶然的一次机会,王晓华联系上海的爱心企业到德钦县佛山乡给贫困学生送温暖,他看到德钦县教育的困境后,与其他两名援滇干部一起,先后对接资助贫困学生团队10多批次,并参与设立两个助学基金,共对接各方资源资助贫困学生202名,为德钦县5所中小学5500多名学生买了新校服,把上海的爱心送到了孩子身边。

到迪庆后,通过三位干部的不断努力,引导和鼓励上海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爱心人士通过科技帮扶、公益慈善、投资置业等方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场。截至目前,上海市闵行区11个镇、宝山区的8个镇、嘉定区4个镇,分别与香格里拉11个乡镇、维西县8个乡镇、德钦县5个乡镇形成了镇乡结对帮扶关系。

迪庆需要的人来了,迪庆人民需要的项目也一个个落地了。在这些项目中,有当年就能见效的,也有考虑长远发展的。在迪庆高原,可以看到上海援建的公路广场、体育场、医院等。上海还为迪庆培养了大批干部、教师、医生、公务员、学生等,一批批迪庆人在他们的协助帮扶下送到上海培训,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

14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几代班子把援滇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对待,把大量的资金、项目、干部送到迪庆高原,为迪庆建设了一批影响好、当地群众最需要的项目。

这14年,对迪庆州来说,是进步的14年、民生改善的14年、落后面貌改善的14年、不断跨越发展的14年。今天的迪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上海援建的项目每一个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干部群众都说上海援滇干部好。

在迪庆高原,最高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在氧气稀少的地方,在生活艰难的地方,一种精神正在生长,一种不屈于艰难和落后,甘于奉献的精神正在生长……

迪庆高原上的上海援滇干部们,正在用他们所有的热血和勇气丈量着人生的无限价值。一批又一批援滇干部经历了高原的洗礼,把理想和追求融入了这片热土,把生命中宝贵的岁月献给了事业。

援滇干部尽管朴实如石,但是他们又挺立如山。他们与迪庆40万群众竖起了高原上的一道脊梁,用无声的力量实践了自己心中一个朴素的信念: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使命忠诚!

责任编辑:王维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