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门乡简介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0-15 11:26:27

燕门乡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

属德钦县澜沧江南门户,三江并流腹心地带,东与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南邻维西县巴迪乡大石头村,西与怒江州贡山县迪麻洛乡碧中罗乡毗邻,北与云岭乡查理通村山水相连。燕门乡人民政府驻地甲功,电话区号0887,邮政编码674506,距德钦县城75千米。

【行政区划】

2014年末,燕门乡辖拖拉、禹功、谷扎、石底、春多乐、茨中、巴东等7个行政村;下设62个村民小组。

【人口】

2014年末,辖区共1779户,总人口7524人,其中60周岁以上人口929人,18周岁至59周岁人口5374人,3周岁至7周岁学龄前儿童人口47人,在校学生1283人。

【综述】

燕门乡地形呈“V”字型,南 北长、东西窄,辖区东西最大距离3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5千米,总面积580平方千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山区、河谷、高山、水坝区各具特色的地理地貌。境内东西两侧高山河谷对峙,最高海拔5300米,最低海拔1840米,平均海拔2500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横断山区垂直地域分异显著,一山有四季。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7月8月降雨最多,境内地下矿藏有铜、铅、锌、多金属、水晶石等。乡境内野生动物有林麝、水鹿、野驴、血雉、小灵猫、穿山甲等。1967年建万东公社,1976年改燕门区,1987年改乡。1997年,面积580平方千米,2014年末,全乡国土面积580平方千米, 1779户、7524人,辖拖拉、禹功、谷扎、石底、春多乐、茨中、巴东等7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燕门乡境内山川密布、河流众多,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年平均降雨量65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4—15摄氏度,具备核桃、葡萄、药材、土鸡养殖、生猪养殖等产业发展最理想的自然条件,全乡种植核桃、药材,养殖土鸡、生猪的传统由来已久,拥有丰富的固有资源。以往,我乡的产业大都处于散生散养、零星发展状态,核桃仅仅是广大山区农户食用油原料和果品,药材和土鸡、生猪产业更不具规模。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以核桃产业为主导,葡萄、青稞、药材种植和生猪养殖产业为辅,适量发展土鸡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把核桃、葡萄、药材和土鸡、生猪产业作为广大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来抓,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科技服务,整合各方面资源,动员全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加快产业发展步伐,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不断优化市场环境,产业经营收入成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截止目前,2014年底,全乡累计种植葡萄面积达2143亩,葡萄年总产量达452吨,实现葡萄种植收入221万元;种植新新2号、大姚核桃苗13356亩。现部分核桃已挂果,核桃已逐步成为我乡的主导产业,成为了农民增收、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同时,结合整乡推进项目的实施,因地制宜,按海拔高低划分区域培育药材产业,2014年全乡共种植了重楼62亩、玛咖65亩,产值达50万元、附子350亩,产值达144.1万元、当归817亩,干货60吨,当归产值达120万元。并在灌溉条件相对成熟的茨中村和春多乐村药顶组培育了2个药材基地,为村民提供了优质、廉价的药材苗种。

【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由于我乡居住分散、贫困面广、社会发育程度低,因此到目前为止,仍然是重点扶持的贫困乡之一。虽然各项产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但仍旧存在诸多困难因素,主要有:一是药材苗种供需问题突出。2014年全乡共种植了重楼62亩、玛咖65亩,产值达50万元、附子350亩,产值达144.1万元、当归817亩,干货60吨,当归产值达120万元。但由于乡级财力有限,无力承担药材苗种引进所需资金,而农户自筹能力不足,我乡现有两个育苗基地育苗数量有限,无力满足全乡种植户的需求。二是产业科技培训资金匮乏。虽然全乡农民群众发展产业的热情日益高涨,但缺乏科技含量和技术支持,亟待培训提高。由于乡级没有经费来源,无力开展任何产业科技培训。三是产业销售渠道不畅通。近年来,虽然通过乡政府积极协调,新引进康美药业公司参与我乡药材产业开发,但因种植规模、品种、市场价位不稳定等各种销售市场不明朗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群众种植积极性。

【农村产权基本情况】

全乡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领证1757户,3个农业合作社,7525亩;林地所有权确权领证1757户;测量和登记农村宅基地224户    平方米。

【林业】

全乡国有公益林面积16812.7亩,集体林地面积30953.4亩,全乡退耕还林总面积为10500亩、核桃种植面积为10277亩、葡萄种植面积为2143亩。

【畜牧业】

截止目前,全乡生猪养殖示范园2个,散养户57户,年存栏3023头,出栏3000头。全乡现有规模土鸡饲养户7户,年出栏30000只,存栏15923只,纯收入达153.5万元。

【水利】

燕门乡水资源丰富,境内河道属澜沧江流域,可用来灌溉的较大河流有普坚龙巴、龙加龙巴、巴东河等。目前,禹功河、春多乐河、茨中河电站、乌弄龙水电站开发项目均已竣工。

【交通】

目前,在全乡境内已形成由公路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德维二级公路贯穿全境,全乡7各村委会、62个村民小组已全部通路,通村公路总里程 46.7公里。其中巴东村委会至德维二级路10公里、春多乐村委会至德维二级路7公里、茨中村委会至德维二级路3公里、石底村委会至德维二级路9.1公里、拖拉村委会维二级路5.5公里、禹功村委会至德维二级路7 .1公里、谷扎村委会至德维二级路5公里。村组道路均为土路。

【邮电通讯】

燕门乡邮政运行有序,订阅各种报刊杂志、快递包裹的收发等逐年提高。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个。燕门乡通信、电视网络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全乡每户村民家中都安装了新型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电视入户率达100%;固定电话入户率达到80%,移动信号覆盖全乡7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覆盖率达100%,开创了我乡信息工作的新局面。

【财政金融】

燕门乡1998年组建了乡财政所。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完成后,燕门乡的财政收入主要有上级下拨的工资和项目资金组成,本级政府基本上无财政收入来源。2014年农村经济总入5964.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33元。

【科技工作】

燕门乡设有农技站,乡科委。2014年种值玉米7136亩,青稞2434亩,小麦推广面积5386亩,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大棚的架设和管理及蔬菜栽培、优质核桃种植嫁接技术、葡萄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的培训。

【教育工作】

以集中规模办学为突破口,有序推进“两基”教育,通过逐户走访、召开村民小组会议等多种方式,宣传教育各项相关政策,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义务教育覆盖面达到全覆盖。

【文化工作】

2014年燕门乡文化站有工作人员4名,配备了摄像机、照相机、投影仪等设备。全乡各村小组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有线电视,可接收中央电视台及云南电视台等其它省台的十多个节目。

燕门是民族歌舞内容十分丰富的地方之一,但凡节庆、婚嫁,房屋落成典礼等都要举行隆重的民族歌舞表演,表演内容有藏族的“卓”“琼日”“锅庄”“弦子”等,是德钦县歌舞文化气息浓郁的地方之一。

【卫生】

2014年全乡有一所卫生院,内设门诊、药房、住院部、藏医门诊、中医门诊、财务科、院办公室、防疫保健科、计划生育宣传室等,现有卫生技术人员13人。建有农家卫生室7个,村医11个、农家卫生员13个,全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计划生育工作】

全乡截止2014年,全乡育龄妇女总数1878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476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人数1228人,综合节育率达83%。期末领取独生子女证人数为累计为126人。2014年死亡50人,流入人口110人,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有12人,办理一孩生育证的有58人,办理二孩生育证的有47人。完成七个村委会育龄妇女213余人的普查,建立完成计生台账:共清查行政处罚卷宗73卷,奖励扶助、特别扶助档案82份、少生快富档案823份。

【人民生活】

2014年全乡总户数达1779户,总人口7524人。全乡耕地面积为7525亩;农村经济总收入5964.05万元,同比增长1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33元,同比增长16.2%;劳务输出1304人,劳务输出收入695.5万元;完成民间投资3720万元;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56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各民族团结奋进、社会稳定、社会矛盾纠纷零上交。

【民政优抚工作】

2014年,经批准落实了城镇低保153户、286人,农村低保3432人比去年增加350人。全年农村低保共发放510.6816万元,城镇低保第一季度至三季度共发放53.2823万元。

【民族、宗教】

境内居住着藏族、纳西族、傈僳族、独龙族、汉族、怒族、白族等7个民族,主要信仰佛教、天主教、东巴教。辖区内共有藏传佛教寺院4座,分别是拖拉寺、玉竹顶寺、崩贡寺、禹功寺,僧侣198人,其中拖拉寺28人、玉竹顶寺90人、崩贡寺50人、禹功寺僧侣42人;共有1个天主教堂2个教点,分别是茨中天主教堂、开东卡教点和巴东教点,信教群众800余人。

【土特产】

农户自酿青稞酒,生态香醇为特色;绵头雪莲花;松茸;包谷稀饭,藏族音译叫“迁拖”;茨中葡萄酒;雪茶。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滑坡、泥石流、洪灾等。 

【七个村委会基本情况】

石底村委会基本情况

燕门乡石底村位于澜沧江峡谷东岸,距离乡政府8公路。平均海拔2513米,年平均气温13摄氏度,该村辖有11 个村民小组,有225户,1142人,民族以藏族为主,主要信仰藏传佛教。石底村有玉珠顶和布贡两大寺庙,有100多僧侣。全村耕地面积有977.3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一年两熟,2014年人均纯收入 6117元。全村现已基本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公路里程达38公里。石底村山地面积557亩,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主要以农业、畜牧业为生,是一个集高寒、边远、贫困为一体的行政村。

禹功村村委会基本情况

禹功村位于燕门乡最北端,与本县云岭乡查里桶村山水相连,距燕门乡政府驻地约18公里,全村国土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85.8亩,人均1.4亩,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玉米,境内山高破陡,地势高差悬殊,平均海拔2700米左右,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全村农民靠山而居,且居住分散,土地广种薄收,土质差,土层薄,无旱涝保收田,靠天吃饭,年平均气候15摄氏度,无霜期达300天,自然环境恶劣。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共216户964人。全村主要从事以青稞、小麦、玉米为主的种植业和畜牧业,2014年,人均有粮473公斤,人均纯收入6500元。公路里程达32公里。全村农民经济总收入主要依靠畜牧业、政府性补贴及外出劳务打工,从事商业,服务业、养殖业等方面的农户很少,农民增收渠道狭窄。

谷扎村委会基本情况

谷扎村位于德维油路61公里段澜沧江峡谷两岸,距乡政府驻地9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9摄氏度。该村辖有6个村民小组,有194户,855人,民族以藏族为主,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一年两熟,2014年人均有粮623公斤,人均纯收入7500元。主要以农作物、畜牧业为生,因交通条件限制,公路里程达26公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春多乐村委会基本情况

春多乐村位于燕门乡政府驻地对岸,澜沧江峡西岸,与拖拉村隔江相望,平均海拔2350米,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该村辖有8 个村民小组,有243户,870人,民族以藏族、怒族为主,主要信仰藏传佛教。 全村总耕地面积746.46亩,人均占有耕地0.81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一年两熟,人均有粮711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362元。公路里程达20公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主要以农作物、畜牧业为生。

拖拉村委会基本情况

拖拉村位于燕门乡政府驻地,澜沧江峡谷东岸,是一个群山聚集点,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平均海拔2500米,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民房及农作物散布在陡坡斜梁上,土地资源十分贫瘠。该村辖有15个村民小组,有298户,1156人,民族以藏族为主,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全村总耕地面积1284.5亩,人均占有耕地1.1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一年两熟,2014年底,人均有粮467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6856元。公路里程达27公里。因地理位置限制,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主要以农作物、畜牧业为生,是一个集高寒、边远、贫困为一体的行政村。

茨中村委会基本情况

燕门乡茨中村地处澜沧江峡谷两岸的一个缓坡地带,东与怒江州贡山县接壤,西靠霞若乡茨卡通村,南与本乡巴东村相连,北与本乡春多乐村衔接,平均海拔1800米,总耕地面积955.11亩,辖有9个村民小组, 277户、1176人。全村总耕地面积955.11亩,人均占有耕地0.86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一年三熟。2014年底人均有粮472公斤,人均纯收入7088元。公路里程达24公里。茨中村境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茨中天主教堂”,居住着藏、汉、傈僳、纳西、白族、怒族等七种民族,主要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信仰天主教群众约占全村人数的50%,信仰佛教的群众约占全村人数的40%,信仰东巴教的群众约占全村人数的10%。七种民族,三教并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享有“小香格里拉”的美誉。近几年,茨中村在燕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党的富民政策,艰苦奋斗,努力摆脱贫困,村级经济得到发展,村内安定团结,村民安居乐业,村内党建和村民日常生活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是燕门乡较为富裕的行政村。

巴东村委会基本情况

巴东村位于燕门乡境最南端,澜沧江峡谷西岸,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与维西县巴迪乡结义村接壤,是维西进入燕门的唯一通道,故俗称燕门乡“南大门”,是一个群山聚集点,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平均海拔2800米,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该村辖有7 个村民小组,有326户,1361人,民族以藏族为主,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全村总耕地面积1342亩,人均占有耕地0.96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一年两熟,人均有粮463公斤,人均纯收入6119元。公路里程达29公里。主要以农作物、畜牧业为生,是一个集高寒、边远、贫困为一体的行政村。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