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起点和终点——杨善洲人生阅读笔记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0-30 16:43:52

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人民在物质和精神都较为充裕的时代里享受着甜蜜和安详的幸福生活。但我们所拥有的这些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并不能成为评价我们全部生活的最后尺度。在我们内心里,我们至少应该知道:在我们整个人生的道路上什么是最珍贵的,什么是需要我们终生必须弘扬和坚持的。我们不能只希望仅仅留给我们的后代一部豪华的小车或者是一座宽敞明亮的房屋或者是一笔数目可观的银行存款。我们应当让我们的后代懂得,作为一个公民,做一个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的人意味着什么;作为一个人民的一员,做一个“多忧别人少想自己”的人意味着什么。

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从他开始参加工作到他辞世之前,除了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了全市人民的建设事业之中外,他还把国家每月给他的薪水和出差费,都基本上奉献给了社会,直到他84岁高龄、生命即将结束的前一年,他还把退休后经长达20多年辛苦种植出来的5.6万亩、价值达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完整地交给了地方政府……

[阅读笔记之一]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为自己划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他的无私忘我的崇高精神得到了地方上广大民众的普遍公认:杨善洲是一个把一生都奉献给人民的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一个永远以人民利益为上、永远廉洁奉公的最受人民拥戴的党的高级干部的优秀代表。

杨善洲,1927年1月出生于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大柳水一个偏僻的山村里。1951年参加工作后,历任区委书记、县委书记、地委书记、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在旧社会,杨善洲全家属当地一家地主用于管理山林的“押山户”,是“居无家,种无地”的最贫苦的山区农民。当他还没有长大成人时,父亲就过早地离世。他有姐弟6人,滇西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有4人死于因战争带来的霍乱灾难。

家庭亲人的猝然离去,将本来就贫困的家庭几乎逼入生存无望的绝境,母亲只能常到深山老林去寻找野菜度日,以养活全家。杨善洲和幼小的妹妹随早年守寡的母亲艰难地苦熬着“饥一顿,饱一顿,吃了上顿愁下顿”的苦难岁月。面对霍乱灾难留下的两个照样面临生死存亡的兄妹俩,母亲只好将很小的杨善洲寄养给邻村一个姓马的妇女。马姓妇女心地非常善良,她精心照料着杨善洲,并节衣缩食,将其送到附近的私塾去读书,同时还将他的名字起名为“马桩”,意谓“要为杨家‘拴’住这最后一根苗。”1942年,日军入侵滇西时,15岁的杨善洲以民夫的身份勇敢地投入了支援前线的民工队伍。在那硝烟横飞、生死难卜的艰难日子里,一个40多岁的姓汤的中年男人主动与他“搭伙”共同抬一副担架为前线运送枪炮子弹和伤员。这位中年农民每一次抬担架时,总把重的一头移向自己,有时遇到炮火的袭击,他干脆把运送的物品一个人背起来,嘱咐身边的这位少年赶快往安全的地方躲。直到老年,一提到这些事,杨善洲老书记还老泪横流、感叹不已。1951年土地改革时,寸土没有的杨善洲一家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杨善洲回忆说:他当时彻夜难眠啊!

[阅读笔记之二]共产党将他全家从苦难的深渊中拯救出来的大恩大德以及山乡朴实的民风,幼时的艰难生活……这一切,为杨善洲后来在为官的生涯中始终坚持的“多为别人做,少为自己想”的人生追求目标,注入了最初的动力。当官以后,他把“放下官架子,甘做普通人”的座右铭写在自己笔记本的扉页上时时警醒自己:我带着泥土来,仍然要裹着泥土走,永远不能忘记曾经哺育过我、曾经教育过我的那些父老乡亲们啊!

从1953年开始任区委副书记到1986年3月从保山地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前,他始终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就是“不能让老百姓饿肚子!”任职期间,他是全省抓农业生产抓得最好的领导干部之一。他身体力行,为践行自己的诺言长年深入基层调查、指导;下乡时,他常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一身泥巴一身土,亲自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劳动。时间长了,他被百姓亲切地誉为“我们农民的草鞋书记。”保山地区有90%以上都属山区,为使山区农业生产尽快发展起来,他在实践中创造了“三尺两面沟,两季大丰收”的耕作方法;坝区推广了大春和小春拉线条播的种植方法,促进了山区和坝区农业的同步发展。从60年代初他任县委书记开始,直到80年代末期,保山地区一直被省上列为农业生产主产基地。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曾于1980年和1986年先后两次视察保山,当得知保山板桥公社的水稻亩产最高到了850公斤,个别田块甚至到了900公斤时,胡耀邦高兴地说:“这产量很不错,在全国已领先了。”1978年“京国92”杂交水稻在板桥试种成功,他马上组织全区五县的领导和群众到板桥参观学习,迅速将这一品种向全区推广。1978年至1981年,保山地区的水稻单产在全省一直排在第一,1980年,国家农业部专门在保山组织了农业生产的示范现场会。从此,古老而偏僻的保山地区获得了“滇西粮仓”的美誉。

80年代初期,为解决全区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杨善洲非常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他根据保山的实际现状总结并归纳了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的三条经验:即,多种茶,多植树,多养畜。从1981年至1987年,全区共发展茶叶50多万亩,涌现出了大量的种茶典型和“万亩茶园”,当时,全区仅茶叶一项每人收入在100元以上的生产队有2593个,占了25%。为促进养殖业的发展,他倾尽全力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大量引进外地优良牲畜品种,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农户增加养殖数量,使全区农村养殖行业直到现在还是当地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植树造林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杨善洲曾有着较为宝贵的经验归纳,他说过:“山上多种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山上没有树,水土保不住”;“山上毁林开荒,山下一定遭殃”。因此,他对植树造林和对林业的管理十分重视,几乎每一次下乡都要到林区去检查,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同时还要求把林场和养殖业以及林粮间作、发展果园结合起来,以期走出一条“长期、稳定、持久、发展”的路子。虽然,在他任职期间,保山的林业发展在全省已属领先的地区之一,但他仍然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没做到位,因此,决定要在有生之年,由自己亲自参与,做出一块林业发展的样板来,将全区的林业迅速发展上去。于是,退休的第二天,他就走上了家乡荒芜了数十年的大亮山,义务植树长达20多年,造林达5.6万亩,并在逝世的前一年,将价值达3亿元以上的林场完整地交给了地方。


[阅读笔记之三]胡耀邦在保山视察期间,曾给保山的地方干部说了这样一句话: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杨善洲后来回忆说:这一句话成了他在为人为官的人生道路上必须遵循的座右铭。作为一个从穷困山区走出来的普通农民,并成为党的高级干部,地位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杨善洲“披蓑衣、戴竹帽”这一农民朴实的本色没有变,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没有变。

施甸县从事文化工作的戴子红同志收集的流传于民间的几首民谣,充分证明了身为高官的杨善洲在普通百姓心中的位置:

“老家有个老石匠,参加革命入了党,头戴竹叶帽,身着百姓装,穿上草鞋闹土改,一身泥巴一身汗。当官不像官,像什么?像个实实在在的庄稼汉。”

“老家有个老石匠,做官做到师首长,不改腔,不换调,同样耕地,同样插秧,浑身汗臭味,不像个大官样,像什么?跟我们百姓一个样!”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回家又钻山沟沟……”

“杨老当,杨老当,为官清清心不贪。盖了新房住不起,还说破屋能避寒……”

杨善洲从小受苦受难,深深地体味到做一个普通百姓的艰难,因此,当上了地方的领导以后,他时刻没有忘记百姓,一心一意为百姓着想,为百姓谋利。60年代初期的三年困难时期,老家施甸的父老乡亲来向身为保山县委副书记的杨善洲反映:因遭灾家里大部分人家难以吃饱肚子,乡亲们邀约着到附近的热区湾甸坝的亲戚家里去借粮。但运回的数十驮粮食途中被一个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民兵以“倒卖黑市粮”为由将其全部没收。杨善洲立即连夜走60多公里路赶回老家,将家里本来也同样困难、已所剩无几的百多斤包谷全部拿给了村里吃粮特别困难的困难户。一位老农流着泪说:“善洲啊,你把包谷都给了我们,家里老老小小一大堆,他们怎么过啊?”杨善洲说:家里不够吃,我去借!第二天他就跟生产队借了几匹马到湾甸坝去借粮。当他驮运的粮食路过那个大队时,同样被那个大队支部书记没收了,他说:这是我借回去抢救数十户群众生命的救命粮!那位大队干部仍以“黑市倒卖粮”为由加以拒绝。杨善洲愤怒了,立即露出身份来,将那个大队干部当场免职。

[阅读笔记之四]杨善洲说过:不顾老百姓生死的干部不是好干部,这样的干部我们不要!当天他把粮食运回那个村里,都分给了那些困难户,并嘱咐说:这些粮食你们不要还了,由我来还。

作为在他身边工作过的秘书,杨善洲关心民间疾苦而忘家、为民着想而不顾家的故事,至今我还历历在目。1970年8月,家里因连日遭暴雨袭击,杨善洲老家的茅草老屋坍塌,他的3个小女儿和老伴以及他年迈的老母亲,就在屋前的毛竹树下生活了40多天。当时他虽然在县级领导及地委副书记的领导岗位上任职已经20来年,但家里仍然十分困难,无力修建房屋。出于无奈,他招赘入家的女婿杨学明只好写信向他倾诉家里的困难。老书记没有钱,只好将身上唯一剩下的60元钱寄回家,嘱咐家里:先用这60元钱买几个盆盆罐罐,哪里漏雨哪里接一下,暂且度过眼下的困难。现在困难的农民还很多,不仅仅是我们一家人!

杨善洲退休上山植树造林以后的1995年,县上的领导考虑到他经常进城办事不方便,就在县城特批了2.4分土地,叫他盖一间房子。不久房子盖起了,他买了几床被子,叫林场下山办事的工人免费当招待所,并叫进城读书的林场子女也去家里住。他盖的这间房子,事实上是林场的办事处。但盖房子的钱共达6万多元,需要还,家里凑出来3000多元,还远远不够,老伴找他凑钱。杨善洲从来没存过钱,他翻箱倒柜,勉强凑出了9600元。老伴说:“你从1951年到现在(1995年),就攒得这点钱?”他摆了摆手:我没有钱啊!为了还债,他干脆把房子卖了。看着辛苦奔波了一辈子的杨善洲,老伴流泪了……有人劝他老伴:他的工资并不低,家里实在困难,你可以以家人名义逼他攒点钱。他通情达理的老伴摇了摇头:他是大家的地委书记,又不是我们一家的地委书记——我不能逼他啊!

2007年11月,老书记在林场劳动中摔跤被跌成粉碎性骨折,住院后家里将他接回家过年,在家里没见到他长期接济的两个老人在场,他流泪了。大女儿杨惠菊说:这是我第一次见父亲在家里流泪。退休后,每一次过年他都要把他们接到林场过年,想想自己身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老书记哀叹着说:我死后这两个老人怎么办呢?女儿安慰他说:不怕,有我们呢。当天他女婿就将其接送到两位老人家里去看望。老书记对他们说:我死后,你们可以到我们家里去住!两位老人看着这位同样已进入风烛残年的老人,倒在他身上失声痛哭起来:马桩(杨善洲小名),我的好兄弟啊……

[阅读笔记之五]老书记已经进入岁月的最后时限,但他仍在不时地牵挂着老百姓。老百姓也在长久地惦记着他。

2010年10月10日,杨善洲与世长辞。许多领导、机关干部,附近的老百姓都来看望他;直到他如今已经离去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人们仍带着家人带着亲友络绎不绝地到他抛洒骨灰的地方去祭拜;10月13日为他送行的那天,从保山到他施甸老家长达100多公里的路上,到处是哭声;龙陵县一位叫杨春华的老人在电视上看到后,竟号啕大哭,猝发心脏病,当抢救苏醒过来后,他仍然痛哭流涕:老天不公啊,为什么不叫我替他去死……

当得知老书记即将离世的消息时,我们曾经在他身边工作过的秘书相拥而哭:老书记啊,你不能就这样匆匆忙忙地抛开我们啊!

但人生是有限的,逝去的生命难以挽回。10月10日,老书记的猝然辞世,将整个保山的山山水水都浸染在一片泪水之中……

更叫人催人泪下的是:10月2日,躺在病榻上已经气息奄奄的老人,发觉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特地把家人叫到身边,留下最后的遗嘱。

[阅读笔记之六]杨善洲临终之前特别嘱咐家人:我的丧事一切从简,不接礼,不待客;不铺张,不浪费——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听了他的嘱咐,家人无不为之垂泪。老人至死不渝的坚守,将自己完整的人生圆满地交给了历史……

云南著名诗人赵振王得知老书记辞世后,专程赶到保山为老书记送行。在灵堂上,想着老书记刚正清廉的一生,想着老书记与百姓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这位年轻诗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了:第一次, 我们见面了,您却被党旗覆盖。静默之中,您一定在回忆自己与斧头、镰刀,一起走过的岁月。

[阅读笔记之七]杨善洲,是出现在我的故乡的一种催人泪下的“文化之光”。这种“文化之光”终将铸就成一座丰碑永垂后世。阅读杨善洲,“读”到这里,请允许我最后还说上这样几句:有人曾经说过,有的人虽然活着,但他却已经死了;有的人虽然死了,但他却还活着。“当大地无私地把我铸就成一株鲜活的生命时,我也把我鲜活的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大地。”从曾经跟过他并在他身边工作过的秘书来说,我要想再说的几句话是:我的这位老上级,离我而去了——其实,他并没有走得太远……

来源:保山日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