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引领发展 细化责任牢控稳定 塔城镇柯那村抓实“四项”工作促发展稳定
柯那村位于腊普河与柯功河交汇处,距州府香格里拉138公里,距县城保和镇67公里,距塔城镇政府8公里,是塔城镇多民族聚居、面积最广、村民居住最分散、人口最多的村。全村有藏族、傈僳族、彝族、纳西族四种民族和玛丽马萨人共同生活。2011年底,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630户农户,2985人;村党总支辖4个党支部、13个党小组,有党员221人。在创先争优和“四群”教育、“促跨越”活动中,柯那村着力抓实“四项”工作,确保活动出实效。 突出管控抓重点。“四群”教育、“促跨越”工作组进村后,深入全村16个村民小组和600多户农户调研,做到入户全覆盖。同时,结合调研情况,召开专题会议综合分析研判全村维稳工作的新形势,提出新对策。根据改村侨属多、僧侣多、信教群众多且多数群众都信奉格鲁教派,全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工作组先后组织召开了各支部成员、村组干部、青年民兵等骨干分子参加的会议,强化维稳形势宣传,讲清讲透稳定和谐的重性,形成骨干辐射带动全村的维稳工作良好形势,筑牢群众基础。同时,建立党支部、党员联系藏胞家属(侨眷)、联系僧侣制度,由四个支部和17名党员联系8户藏胞家属(侨眷)和9名僧侣。建立了支部分片抓落实的制度,责任明确到人,由村总支委员分别抓支部片区:第一支部片区由总支书记负责;第二支部片区由村委会一副主任负责;第三支部片区由另一副主任负责,第四支部片区由副总支书记负责。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形成了以党总组织为核心,党组织负责人抓总协调,责任落实具体到人、联系工作具体到人,层层抓落实的维稳工作责任机制。 建立组织抓常规。结合藏区敏感节点多,维稳任务重的实际,柯那村成立了村应急指挥中心,成员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长和党员骨干组成。明确了各成员重点负责的村组户,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措施。明确了应急指挥中心的主要职责:一是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维稳工作任务和目标,负责全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宣传、落实和处理工作。二是掌控全村自然灾害、僧侣教堂、吸毒拘役,重点设施等治安隐患情况,落实联系挂钩人员并在各组成立护组队。三是做好信息收集,上传下达与信息分析和形势研判等工作。成员要负责培训党员和村民骨干分子,随时准备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三是明确小组每天收集一次信息,每两天深入实地一次的联系制度。重点联系掌握村民小组、教堂、安曲、学校、电站、僧侣、侨属、客运、吸毒等特殊场所和人员的相关情况,明确了信息报送和现场处理的工作流程。 培育产业抓带动。柯那村工作组协助村总支以支部为片区抓好产业培育。通过深入召开党支部产业发展座谈会,畅谈发展产业的利弊,实地深入调研、科学谋划,明确柯那村产业发展新思路,着力抓产业。柯那村总支一支部地处偏远高寒山区,适合发展养殖业,结合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原有牦牛和山羊、绵羊养殖的基础上,重点扩大规模抓提升;二支部结合地势在抓土鸡、蜜蜂、药材(天麻、重楼)、泡核桃的种养殖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支部→农户→基地→协会的模式发展产业,进行市场预测、市场分析,提高市场化水平。三支部和四支部地处公路、沿河一线,交通便利、气候适宜,重点要进一步在培植核桃和养猪等产业发展上下功夫,积极推广大棚蔬菜和青稞基地建设。截止目前,共推广云青2号青稞种植796.1亩,核桃种植600多亩,大牲畜存栏2986头(匹),出栏481头(匹),猪存栏4523头,出栏1231头,山绵羊存栏3201只,出栏789只。通过支部牵头,积极培育产业,柯那村村民得到了实惠,柯那村农业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695万元增至20万元,增收25万元;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1632元增加到1732元,增长100元。 落实政策抓惠民。柯那村党总支和工作组,在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惠民工程上求实效,切实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完成了游牧民定居工程,柯色组11户,每户2.5万元,投资27.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600个工日;柯那组安居工程50户,投资15万元,防震工程40户,投资2.8万元,两项工程群众共投工投劳1200个工日;柯功组道路硬化1.8公里,投入水泥100吨,群众自发投工投劳1482个工日;迪功组硬化道路100米,沟渠修复20米,投入水泥35吨,群众投工投劳35个工时;柯色组道路硬化1100米,投资水泥130吨,群众投工投劳231个工日。插花户7户,每户2.5万元,投资17.5万元。发放低保金 446户, 837人,共 78.8454万元;发放60岁以上高龄补助280人,共5.152万元;发放救济款 6 万元,救灾大米4吨,棉被衣物100件。投资82万元,群众投工投劳2987个工日,实施关里落组的新农村建设和游牧民定居工程。通过实实在在抓落实,群众得到了实惠,强化了群众感恩心理,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和谐,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使党旗在腊普河畔亮丽飘扬、党徽更加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