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高的山,也不能阻挡新农村建设的脚步。 ——记者手记 嬗变,正在峡谷深处的色丛村发生。香格里拉市东旺乡新联村色丛村是该乡最边远的一个村民小组,四周群山环抱,路途遥远,环境艰苦,去年9月才通车,是至今云南省唯一不通电的村民小组。 通路—— 色丛村不再遥远 曾几何时,色丛村成了贫困、封闭和落后的代名词。近日,记者沿着蜿蜒的通组公路,走进色丛村民小组,看到村子里机声轰鸣,群众正在热火朝天建盖新房,老人坐在新修建的篮球场边聊天,脸上流露着幸福安详的神态,与先前的所听、所闻相比,给人的是一种全新的感觉。 偏僻的村庄,不再遥远的色丛。色丛村民小组长中用此里介绍,未通公路之前,一条狭窄的人马驿道缠绕在悬崖绝壁间,是通往村外的唯一通道,到村委会要用一天时间,到乡政府要2天时间,所有物资只能靠人背马驮。 70多岁的斯那桑姆老人与记者讲起路的故事时,眼里涌出泪水,由于交通封闭,她一辈子没有出过村子,外面的世界对她来说很遥远很陌生,与她一样没有出过村的老人还有10多个。 偏远并不意味着被遗忘。色丛村24户140多人的贫穷与落后牵动着各级党委政府,“要致富先修路”,解决交通问题是突破色丛村民小组贫穷的最大瓶颈,也是村民心中最迫切的愿望。 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色丛村民小组的交通问题终于要解决了。但在悬崖绝壁间修路谈何容易?建设部门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投资400多万元,历时2年多时间,在悬崖绝壁间“凿”出了一条全长13公里的通组公路,这条路打开了封闭的色丛村。这条通组公路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路”“致富路”。当地村民出行方便了,各种物资进入了村子里,很多村民把车子开到了家门口。 通路,像一道曙光照亮了村民的希望,点燃了他们建设新家园的激情。村民扎史说,以前,由于各种建设材料难以运进来,建盖房子的成本高,所以村民宁愿把钱存在银行里也不愿意修新房,旧房显得破烂不堪,很多成了危房。 如今路通了,运输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从人背马驮中解放出来,各种机器设备进村了,建盖房子的成本大为减少,家家户户开始修建新房。记者看到,仅通路一年多时间,部分村民已经搬进崭新的藏房里,部分村民的新房建设即将完工,新修的房屋显得气派,充满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这样的山沟里,也能见到这样好的房子,这是路带来的变化啊。”同行的乡政府工作人员农布说。 “有女不嫁色丛。”这是流传在东旺乡一带的顺口溜。交通闭塞、山高路远,曾经让很多色丛年轻人心酸。自通路后,邻村姑娘也乐意嫁到色丛村。 中用此里说,多年来,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带领村里没有出过村庄的老人到州府香格里拉市区去看看,让他们感受外面缤纷多彩的世界。这个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 通电—— 色丛村民的心愿 有一个消息在色丛村传遍了,人们在火塘边、田间地角、牧场上,谈论最多的是关于通电的话题。 记者采访当日,正好州、市相关部门在色丛村安排部署通电工程相关事宜,再过3个月,色丛村民将告别无电历史。这,怎么不让人激动,这可是几代色丛人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啊。 每当夜幕降临,看着山对面的各村庄灯火闪亮,色丛村则笼罩在黑夜中时,色丛村民感到很无奈。缺电给色丛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虽然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太阳能发电机、柴油机等进入了村子,但动力不足、照明时间不长,不能彻底解决用电问题。 村民卓玛家一个5瓦的电灯泡和一台液晶电视机全靠立在房门口的一面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才能使用。她说,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夏天上山放牧,冬天在村里过冬。遇上阴雨天,蓄电池的电用完了,全家人晚上只能摸黑。 “我每晚不到8点钟就睡了,没有电,更没有电视,每天只能靠点蜡烛照明。”村民拉姆说:“为手电筒充电要到有柴油机的人家借着充电。村里要通电了,我像过年一样高兴。” 市供电局负责人表示,施工队将克服山高沟深、跨河作业等困难,加班加点、拼搏奋战,完成色丛村通电工程,第一时间让村民用上电。 通水—— 色丛村民不忘党恩 徜徉在色丛村,我一次一次被深山里的变化所感染。 “感谢党委政府为我们解决了饮水难问题。”刚走进七林家里,他就道出了全村人的心声。 除了出行难、不通电之外,饮水难也是色丛村民最头痛的事。多年来,由于海拔高、地势处于陡坡,色丛村民要到5公里远的水源地取水,由于争水,时常有纠纷,吵架甚至打架的事也发生过。一位村民说:“乡里乡亲的,平时大家都很好,就是为水常闹矛盾。” 为了解决饮水难题,上世纪70年代,色丛村民发扬东旺精神,试图从20公里远的地方凿山引水,但当时缺乏炸材和机器设备,最终没有战胜自然,引水梦无果。 缺水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乡党委政府急村民之所急,经多次深入调查,积极向上级申报、争取以工代赈项目和资金,解决村民饮水难题。饮水工程项目顺利开工,从10公里远的地方架设水管引来了甘泉,清净甘甜的地下水从管道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村民家。 在党的领导下,色丛村民小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路通了,饮水方便了,通电也指日可待。东旺乡党委书记史晓松说,色丛村实现“三通”是历史巨变,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乡党委政府将结合精准扶贫,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村民人居环境,并结合色丛村气候和自然资源特点,大力培育发展种养殖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积极推进产业化发展,早日让色丛村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离开色丛村,峡谷里、路边上的树木开始发芽吐露,这不就预示着色丛村的新希望吗?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色丛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记者手记 (陈义)
|